消费电子经销商
中国彩电市场“舶来品”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 | 来源: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 浏览次数:2808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毫无疑问的成为全球家电的最大市场,不论是日系还是韩系,都将中国定位为市场的重中之重,并作为海外发展引擎。然而,近几年的市场表现,确认外资家电品牌先后淡去了在中国市场的霸气,甚至逐渐从中国市场剥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毫无疑问的成为全球家电的最大市场,不论是日系还是韩系,都将中国定位为市场的重中之重,并作为海外发展引擎。然而,近几年的市场表现,确认外资家电品牌先后淡去了在中国市场的霸气,甚至逐渐从中国市场剥离。

在家电版图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彩电,近两年确实让那些舶来品牌吃尽了苦头。如今的中国彩电市场失去了CRT向平板电视过渡时期的增长动力,失速的市场环境下,外资品牌的境遇可想而知,日系品牌中除了索尼仍然依靠技术和品牌价值坚守市场份额外,东芝、夏普遭受被卖的厄运,松下、日立、三洋等品牌都在企业内部改革不理想的状态下,选择剥离或淡化家电业务,转而投身其他产品.曾经在CRT时代称王的日系彩电品牌在中国彩电市场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韩系品牌国际化较早,且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日系品牌的淡出给韩系品牌腾出了空间,依靠产业链完善、技术和外观设计上的优势赢得部分消费者拥趸,已进入全球第一第二的领先地位,但仍被迅速崛起的中国彩电品牌赶超。近两年的韩系代表,三星、LG在中国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甚至有消息称三星将削减在华工厂电视机产量,与此同时,LG一直低调的市场做派是否真如外界所言是对华市场放弃战略的前奏?

曾经在中国彩电市场翘首领航的外资品牌,缘何风光不再?就笔者个人观点认为还是在于外资企业在华的空心化尴尬经营模式。第一,产品定位。外资品牌产品以全球市场为规划目标,绝大部分定位高端,主打高端用户群体,而并没有因各国各级市场因地制宜,就中国消费市场而言,以大城市市场为主,在广大的三四级市场却没有优势,然而,大城市市场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快,消费换代速度快,即使外资品牌短时间抓住这些消费者的胃口,一旦新鲜的产品出现,将会撼动其在消费者心中地位,而三四级市场的消费人群思想较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将产品概念根植于这些人群的意识,将会达到很长时间的消费效应。国产品牌近几年在新技术、新设计、新颜值等方面产品的研发,打压了外资品牌在技术、设计方面的优势,所以,外资品牌近两年在中国彩电市场逐渐褪色。第二,人才架构。首先就是外资企业人员架构频繁更换,经营销售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型并带来效益,频繁的调整人员架构将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心不稳、经营不畅等问题;其次就是人才梯次的不完善,国内品牌高级管理层均分布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才,不会因为旧思想的固话和新思想的青涩而禁锢企业的发展,同时更多新鲜血液的涌现能够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外资品牌则反之。第三、政治因素。2012年,随着钓鱼岛事件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日系彩电进一步走向衰落,而韩系品牌在萨德及抵制韩流的影响下,也遭受到不小的威胁,从而给中国本土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第四,中国彩电企业的崛起。中国彩电企业在占据优势的市场份额之后,开始将品牌从国内延伸至海外,着手塑造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成功登陆海外市场,让中国彩电品牌找到了自己的底气,中国彩电的创新创造将成为全球彩电市场最具的核心力量,也成为与外资品牌全球市场博弈的起点。

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外资彩电品牌市场占比都是呈现了萎缩的态势,这虽然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新的成长机会,同样也敲响了警钟。中国彩电品牌正在加紧全球化布局,对于海外市场来讲,中国品牌同样站在了外资的位置,如何规避日、韩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彩电市场的窘境,跻身全球市场强者之列,我认为还需要中国彩电品牌拥有自主技术,强化自身核心能力建设,提高全球品牌价值,同时在全球市场渠道方面因时因地制定实时性策略,切不可一刀切,才能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中生存法则永远是优胜劣汰。市场中不可能一家独大,风向永远不断变化,外资品牌在技术和品牌价值上的坚守也是中国彩电企业的短板和值得学习借鉴的。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