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岁岁相见。
第六届进博会如约而至!
2023年11月5日-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这是疫情过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作为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开放
纳川纳流博容万家
作为全球贸易发展史上的创举,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在上海初露峥嵘。在开幕式上,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无论风雨、不顾险阻,5年来,进博会年年如约而至,履行了越办越好的承诺。中国开放惠全球,是中国的创举,也是世界的盛举:据统计,前五届进博会共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超过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举办进博会,就是要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进博会见证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也推动着中国高水平开放的进程。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全面恢复了线下举办并设立主宾国。中国馆展览面积由此前的1500平方米增至2500平方米,重点展示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主题,设立“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成就展”。数据显示,本届进博会迎来了69个国家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贸易中心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其中,11国首次参展,34国首次线下参展。洪都拉斯、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南非、越南担任主宾国,充分展示了各方开放合作意愿。
进博会举办5年来已成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在本届进博会上,老朋友、回头客纷纷携“新”而来,再赴进博之约。
10月24日,GE医疗带来的首件展品光谱数字PET/MR已在第六届进博会首批展品入馆仪式上亮相,将在本届进博会上完成中国首发。“今年是我们连续第六年参展进博会,也是我们成为独立公司后首次参展。”GE医疗中国首席传播官钟路音表示,受益于这一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溢出效应”,GE医疗的创新产品和方案正加速推向临床。
同为进博会6年“铁粉”的美敦力,今年的展台将延续“生命因科技不凡”主题,带来60多款展品,其中包括1款全球首展、1款亚太首展和6款中国首展展品。在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看来,进博会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为跨国医疗企业在华深耕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对进入中国市场近90年的霍尼韦尔来说,进博会已不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首秀场,更是新合作、新成果的展示台。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介绍,今年霍尼韦尔展台的一大创新就是首次与合作伙伴共享进博会展台,展示合作成果,其中包括霍尼韦尔与上海陆家嘴集团合力打造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与外高桥集团共建的样板型绿色智慧园区以及为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提供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
专注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依视路陆逊梯卡也将携4款首秀新品和5项签约合作六赴进博之约。该集团大中华区专业视觉健康总裁林国樑表示:“希望继续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引导力,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随着这些世界顶尖技术和“全球好物”通过进博会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华丽转身,全球前沿的众多创新产品驶入了进入中国的“快车道”。与进博相约、与上海相聚、与中国相知,开放的中国“四叶草”,更是全球经济的幸运“四叶草”。
经贸盛会
新技新意各绽其姿
进博会历经五载春夏秋冬,到今年已经6岁了。每一届进博会都亮点纷呈,颇受关注,第六届也不例外。从汽车、技术装备到食品和消费品,大量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的新品亮相进博会。
第六届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更广。本届进博会有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结构更优化,代表性更强。在约36.7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上,齐聚了289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包括全球十五大整车品牌、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三大矿业巨头、四大粮商、五大船运公司等。同时,本届进博会有超过3400家参展商和41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百余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总部高管齐聚“四叶草”,规模创新高。
大买卖要做,小商机也不容错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为了让各国中小企业找到商机、做成买卖,在本届进博会食品展区首次设置了约500平方米的“中小企业贸易对接区”,邀请国内电商、商超、餐饮等渠道的专业采购商直接与参展的中小企业进行贸易匹配。
与此同时,本届进博会展区设置更优,新品更为聚焦。据介绍,本届进博会展区设置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能源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类展览专区以及生活消费类题材展览面积增长30%,超过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此集中展示。
海关总署于7月出台了支持第六届进博会的17条便利措施,其中“允许无动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未获检疫准入的动植物产品、食品,经特许审批后可入境参展”这一条,受到境内外广泛关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负责人应健表示,这条举措对进博会食品展区是个重大利好,“直接扩大了整个参展范围,也促进了更多还没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在进博会亮相”。贝宁的菠萝、厄瓜多尔的麒麟果、菲律宾的黄金图雅榴莲、巴西的牛肉、15家法国猪肉出口机构的最新法式肉制品等均亮相进博会。
展商展品质量更优也是本届进博会一大亮点。作为每届进博会的热门展区,本届汽车展区汇聚了全球十五大汽车品牌,迎来了“新品大爆发”,如美国国宝级超跑科尔维特的首款混动版本、雪佛兰纯电皮卡等多款车型在进博会舞台进行中国首展。据第六届进博会汽车展区负责人田国壮介绍,今年汽车展区的整车展示板块中,新能源车展示占比在70%左右,比往年的50%大幅提升。此外,除了整车制造商外,本届进博会还吸引了众多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最新产品和技术。以全球轮胎巨头米其林为例,本届进博会上,该公司将一款使用了63%可持续材料的轮胎带到其打造的“米其林赛道乐园”主题展区。该产品于9月20日晚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为第六届进博会首票入境展品。
技术装备展区一直是进博会上人气最高的展区之一。据了解,本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围绕数字工业、绿色低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四大主题,展出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企业的高精尖设备、“黑科技”。技术装备展区负责人田野透露:“最大的是低碳展区,低碳展区里最亮眼的是新材料。”今年参展的10多家全球知名新材料企业均高度关注中国市场,希望在此开展热烈的交流与展示。
另外,本届进博会在招商工作中表现出机制更稳固、目标更精准、供需对接更强化、服务水平更提升、展期活动更多元等特点。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组建了39个政府交易团和4个行业交易团,下设750余个交易分团。
溢而同享
共行共创进博机遇
每一届进博会的圆满举行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大国担当。进博会产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制度效应等将持续释放,为中国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积极有利的新环境、新支撑和新动力。作为全球高水平开放的旗舰,进博会如一曲交响乐,与世界共同奏响开放的壮丽乐章,宣扬着中国坚定的开放信心。
中国坚守着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进博会的举办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反映,更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共同携手、共创机遇的坚定信心与实际行动。进博会的举办充分显示出,未来的发展格局绝对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创新的,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全世界人民。作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多年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让跨国企业受益颇丰。进博会不仅为各方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有利于本土企业链接全球优势资源,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奔赴”。与此同时,通过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多的进口展品变商品,从而快速进入到消费端,为百姓带来“不出国门,买遍全球”的购物体验。
此外,虹桥论坛在促进经济体共同进步、支持经济全球化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届进博会上,以“携手促发展 开放赢未来”为主题的虹桥论坛将继续高举开放旗帜,弘扬真正多边主义。专业化程度持续提升的22场分论坛覆盖了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等全球开放热点议题,全球政商学研界300余位重量级嘉宾在此开展高端对话,为经济全球化、全球开放合作凝聚更多共识,贡献“虹桥智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届虹桥论坛继续举办《世界开放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3》和世界开放指数,邀请国际组织专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等出席,共同为促进全球开放合作建言献策。虹桥论坛在为引领国际经贸发展潮流贡献“虹桥智慧”“虹桥方案”的同时,也丰富了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实现形式。
进博会不仅是开放的盛会,更是国际企业深入探寻中国市场的黄金机会。在进博会这个闪耀舞台上,许多首次亮相的高端技术和创新产品汇聚,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和追捧。这种持续蔓延的“进博效应”不仅在国际参展商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同签署中得以体现,也在国内采购团的订单中表露出来,使进博会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与国际贸易的“推进器”。
中国开创性地举办进博会,是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进博会连续5年成功举办,不断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释放出积极的“溢出效应”,赢得了世界各国参展商的踊跃参与。百川恣奔腾,底柱乃屹立。进博会在推动中国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更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将继续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