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银资讯
深入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引导“硬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上市
山东省人民政府 | 来源: 山东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588
摘要: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记者:

《意见》明确,现代金融是“6+5+6”重点行业之一。请问下一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在推动全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李坤道:现代金融业是山东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在助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产业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作为山东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强产业”之一,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也承载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之责。《意见》对现代金融业下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部署,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聚力创新驱动,深化金融辅导、金融伙伴机制。进一步拓展优化“金融+”协调机制,升级打造金融伙伴系统,紧盯工业经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外经外贸、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供需协同、创新引领、督导宣传,推动金融机构高管走基层“十百千万”暨金融辅导活动(即十大消费场景、百处产业园区、千个重点项目、万家民营企业)走深走实。

二、聚力资本赋能,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入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引导“硬科技”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到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抢抓高质量建设北交所机遇,强化政策宣传解读,举办全省企业北交所上市培训、重点拟上市企业座谈会等活动,精准有效推动企业上市。全力支持三四板市场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对接,实现“绿色通道”在山东落地见效,进一步提高企业申报挂牌效率。

三、聚力深化改革,推动地方金融“寻标对标争创一流”。聚焦党建、治理、内控、效益、创新、人才、声誉七个方面主动寻标、科学定标、奋力追标,强化政策供给、评价激励、督导调度,推动省市重点地方金融机构紧追紧赶、比学赶超,有效增强全省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四、聚力示范先行,推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济南、青岛、临沂3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围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先行先试,积累形成一系列先进经验,精心打造一批典型范式,实现机制、政策、体系、服务等创新破题。

五、聚力数字引领,提升数字金融惠企质效。认真落实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数字金融惠企攻坚。聚焦打造数字金融惠企主阵地,进一步推进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协同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开放共享,推动省市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全省融资服务网络体系,依托“爱山东”金融服务专区,努力实现全省金融产品、服务、政策“一键触达、一网通办、一屏总览”,提高融资便捷性、普惠性和可得性。

六、聚力人才建设,加强金融人才引育留用。实施“金才培聚”计划,建设“山东金融人才培育基地”,扎实开展齐鲁金融人才工程评选,完善金融人才工作共商机制,积极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深入实施“金润工程”,为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及其所在企业实施一对一金融服务。在全省推广“人才贷”“人才创业保险”等产品,优化“全链条”人才金融服务。

七、聚力守牢底线,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深化“金安工程”建设,在做好“聚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治数”“用数”能力,加强对大型企业流动性、地方金融机构、非法集资等领域动态监测,定期汇总重点风险问题清单并纳入监测范围,织密风险监测“雷达网”。跟踪研判金融风险特点、趋势,及时形成风险分析报告,绘制形成全省风险“全息图”。

新黄河记者: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科教、金融、商业、文旅等资源丰富,服务业产业基础雄厚,结合《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行动,请问在塑强服务业产业优势、发挥省会引领作用方面,济南市有什么具体措施和打算?

杨兴才: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培育服务业经济,服务业呈现量质并提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23年上半年,济南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均居全省首位。下一步,济南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突破。

一、着力推动产业载体聚势突破。用活用足“强省会”战略优势,建好建优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依托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临空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新金融、新电商、新会展、泛航空。高标准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济南中央商务区、济南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齐鲁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打造现代金融、高端商务、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片区。高标准建设济南国际陆港,推进“公铁空水”四港联动,提速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国际性多式联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货运中心。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实施服务贸易(外包)园区(基地)三年建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高地。高标准建设济南国际医学(000516)中心,打造医疗康养产业聚集区。高品质打造泉城路商圈,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老商埠、印象济南建设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百花洲、曲水亭街等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特色街区,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省会消费能级和吸引力。

二、着力推动产业业态转型升级。深化数智引领,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工赋泉城”专项行动、“AI泉城”赋能行动,加快培育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商贸、数字文旅、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托育等,加速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数字赋能。深化融合互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服务型制造示范,全面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深化品牌升级,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快塑造“济南设计”品牌;实施软件名城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首版次高端软件供给水平;持续提升“泉城购”济南消费季活动品牌,推出泉城特色旅游产品和体育赛事,扩大“泉城济南”文旅品牌影响力;推动家政、养老、托育服务提质扩容,打造“泉心托”服务品牌。

三、着力推动产业主体培育壮大。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上”工程,建立服务业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总部经济、平台经济、首店经济,争取更多跨国公司、央企和大型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功能总部落户济南,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本土企业向总部企业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货运等重点领域平台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首店、旗舰店。加快推进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项目建设,争取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充分用好“泉惠企”服务企业综合平台、“准四上”单位跟踪监测系统、“泉融通”融资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做到政策落实精准、对企服务精准、运行监测精准、升规纳统精准,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撑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请问,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有哪些积极作用?

王福栋: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双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山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先行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业作为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催化剂、助推器。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先行区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融合,增强经济整体实力,全面推动先行区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先行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业既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领域,也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推进服务业“绿色化”发展,也能够有效提升节能环保等行业服务水平,协同推进先行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先行区科技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信息软件、科技研发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中层次较高的部分,是集聚创新力量、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科技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在推动山东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信息、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将进一步助力先行区提升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