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银资讯
七部门发文促进电子消费,鼓励应用国产AI提升电子产品智能化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561
摘要:

全球电子产品消费疲软,中国如何提振电子产品消费?

全球电子产品消费疲软,中国如何提振电子产品消费?

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下称文件)。文件从加快推动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支持电子产品下乡、打通电子产品回收渠道、优化电子产品消费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2条举措,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电子产品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消费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下半年,为保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繁荣生产、促进就业,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做好促进消费工作,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电子消费还有增长空间

电子产品消费是实物消费的重要品类,近年全球范围内均出现明显的消费疲软。

以智能手机为例,消费者换机动力不足。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比2021年下降13.2%,降至2.86亿部,同比达到顶峰的2016年萎缩约四成,2023年行业期待回暖。

文件称,近年来,电子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由“有”向“优”的消费升级潜力旺盛,但仍面临换机周期延长、部分群体渗透率偏低、回收渠道不畅等问题。2022年以来,受行业周期、国际环境、产业链供应链等多因素影响,电子产品市场有所走弱,但仍表现出较强韧性。

2023年以来,受房地产低迷影响,与房地产相关的商品消费额增速依然低位徘徊。2023年上半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额分别同比增长1.0%、3.8%、-6.7%。汽车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1.5%、38.3%、26.7%,在2022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升级类消费增长明显,并被认为还有一定增长空间。

鼓励应用国产AI提升电子产品智能化水平

在优化消费供给方面,文件提出,加快电子产品技术创新。鼓励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积极应用国产人工智能(AI)技术提升电子产品智能化水平,增强人机交互便利性。另外,支持企业开展电子产品个性化设计、反向定制(C2M)、柔性化生产。

另外,着力消除电子产品使用障碍。加大科研领域对方言、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优化“声控+语义识别”功能,扩大语音识别技术覆盖面、便利度,降低农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门槛。落实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有关举措,确保装机量较大的软件及时推出适老化版本。

常铁威表示,经过前期研究,看到电子产品“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所以提出加大科研领域对方言、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优化“声控+语义识别”功能等措施,这样就既减少“数字鸿沟”,还能加快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的普及和向乡村的推广。

文件还提到,持续推动家电下乡,完善电子产品销售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统筹用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等相关资金,改造提升县乡家电销售服务网络;鼓励电商平台开设绿色智能电子产品销售专区,通过积分奖励、信用评价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产品。

打通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和优化消费环境

文件还提到了,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制度。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持续加强对二手电子产品收购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非法拆解电子产品、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击力度。

对于二手电子产品的规范化发展,行业代表企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基于水货及不合规翻新产品销售的问题,建议应设立更高等级的标准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让二手行业参与者共同遵守统一标准,保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将二手交易纳入碳普惠融入碳交易,既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又能让相关企业在参与碳减排的过程中获益。

常铁威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智能电子产品购买、使用、回收领域,消费者除了关心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性价比以外,对“隐私保护”的关心是排第一位的,所以要加大对非法拆解电子产品、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击力度,杜绝非法拆解对个人隐私的威胁,依法打击企业不当利用个人隐私行为,打击非法获取隐私牟利的犯罪行为。

文件还提到,切实加强隐私保护。加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消费者信息保护政策,加快数据脱敏、合规利用的政策和行业标准制定,依法打击企业不当利用个人隐私行为。

文件提到,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持续推动绿色智能家电国家标准研制,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认证。加快建立健全智能电子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互联互通。加强缺陷电子产品召回管理。加快推动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