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南京公办基础教育学位到2025年将增10万个以上 教育信息速报
南京晨报 | 来源:南京晨报 浏览次数:1157
摘要:

12月29日上午,南京市举行“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鲜出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戴兴海进行详细解读并回答热点提问。

12月29日上午,南京市举行“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鲜出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戴兴海进行详细解读并回答热点提问。

记者了解到,《规划》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满意、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统筹推进原则,明确到2025年,全市教育“红色、创新、智慧、博爱”的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与“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全国一流。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示范,实现从学前到成人、从出生到终身的高质量教育全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供给,实现学位供给更加充分、学位布局更加合理,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高质量人才供给显著增加。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高效运行,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日臻完善。

《规划》立足深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育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四个方面部署了18项主要任务,并确定了包括中小学“五育并举”推进工程、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校地合作共建示范工程、家校社协同共育工程在内的“十四五”期间的10项重点工程。

到2025年,南京将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0万个以上。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优质化。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2年,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对于老百姓关切的各种教育热点难点,此次《规划》提出了具体能落地的路径——完善全面培养、资源供给、科学评价、现代治理、综合保障和开放共享六大教育体系。这是《规划》首次将教育体系列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南京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战略重点。

此外,今后南京将通过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依法增长的要求,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精准有力监督、护航《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热点提问】

问:“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门将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与建设,以确保适龄学生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机会?

周鹏表示,“十四五”期间,受城市人口流入、二孩三孩政策放开等影响,教育供需矛盾仍将持续存在。为此,南京将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做到:一是继续加大新改扩建力度,优化资源供给。“十四五”期间,南京新建幼儿园、中小学数量将分别达100所和60所以上,新增公办基础学位10万个以上。二是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均衡,不断满足老百姓“家门口上优质校”的期盼。

问:在“双减”背景下,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将更加凸显。“十四五”期间,南京教育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及扩大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戴兴海介绍,从总体情况来看,南京的“双减”工作有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学校课业的总量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二是全市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从规模和比例看都明显提升,全市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依然保持在95%以上,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达到93.1%。三是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明显减轻。据文旅部门,还有公园、博物馆、运动场馆等反映,双休日和晚上到这些地方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

近期特别是下一个学期,将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快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进一步加快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的数量压减,加快推进按期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问题。第二,进一步做强课后服务。第三,进一步加强对考试和作业方面的监管,特别是守牢底线,守住红线,对破底线、破红线的学校、教师要严查严处。

问:“十四五”期间,南京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方面,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戴兴海介绍,学前教育将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快推进:第一,持续加大公办园的数量。第二,持续加大幼儿园园际的协同发展,老百姓不仅需要有园上,还需要能够公平地享受学前教育的资源。第三,进一步加大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打造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骨干名师。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封面图源:新华社

编辑:林力

【来源:南京晨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