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每经记者专访同花顺副总朱志峰:多元精细化考察 遴选优秀成长价值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次数:1372
摘要: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无论在改革前沿深圳还是在西部的成都,挖掘真正内在成长价值的优秀上市公司是口碑榜的美好愿景。在岁月的见证下,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已发展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

用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寻找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无论在改革前沿深圳还是在西部的成都,挖掘真正内在成长价值的优秀上市公司是口碑榜的美好愿景。在岁月的见证下,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已发展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

2021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数据建模筛选阶段时间已经过半,此阶段由同花顺(300033)独家提供专业数据以及建模支持,到底全新的建模有哪些创新,是否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市场风口下上市公司的真正现状和潜力,对此,《

》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同花顺董事兼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朱志峰先生(以下简称同花顺),为您揭秘大数据技术在口碑榜中的运用。

多重因子遴选价值标的

NBD:作为2021第十一届上市公司口碑榜数据建模支持方,同花顺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目前业务开展情况?

同花顺:同花顺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产品及服务已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层次参与主体,包括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保险、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以及广大个人投资者。

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和系统维护服务、金融数据服务、智能推广服务,为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讯和投资理财分析工具。同时,公司基于现有的业务、技术、用户、数据等多方面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产品和应用,以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

iFinD金融数据终端是同花顺旗下面向机构客户提供研究、投资决策服务的软件系统,已从业内仅提供数据阶段,升级演变成提供投研一体智能化解决平台。面向用户提供金融大数据、产业图谱、研报自动化生成、舆情监控、买方标签研究体系等一整套智能化解决方案,技术实力和功能处于业内领先。

NBD:近两年来,国内大数据公司数量渐多,虽然领域各有侧重但其中也难免重叠。同花顺在面对大数据行业的竞争当中,拥有哪些优势呢?

同花顺:一方面,同花顺iFinD金融数据终端拥有业内领先、规模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公司的数据来源具有多元性,既有互联网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也有来自政府、交易所、媒体门户网站、科研院所、宏观经济研究机构、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专业行业数据公司等一系列跨行业的公开和授权数据,这些特色数据能够满足当下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数据需求。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大数据的挖掘和文本处理基础上,同花顺充分与AI融合,积极响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舆情文本大数据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多因子分层打分模型等,完成对数据模块的智能化重构与排列,沉淀优质完备的数据解决方案,在金融大数据方面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NBD:此次口碑榜建模筛选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选股的一种过程,请问你们怎么看待这次建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对市场投资者的借鉴意义?

同花顺:本次建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算法,依托公司对大数据的智能处理机制,保证建模筛选的客观性;二是多维度透析,不仅仅是财务数据等基础指标类型,还涵盖对公司软实力的考核,诸如行业口碑、管理层状况等,通过综合多项量化因子,实现对上市公司科学性的考量与剖析。

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注重对投资标的多元化、精细化的考察,更能提升遴选价值标的能力。

大数据需要专业挖掘能力

NBD:您如何看待大数据公司和媒体的合作?

同花顺:大数据公司的优势在于雄厚的数据储备及技术资源,能够通过一系列算法机制精准、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603138),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媒体的优势则在于策划与宣传,能提供独到的视角洞悉市场的演变迹象。大数据公司与媒体合作,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将有价值的金融数据在资本市场中传播,助推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转与稳步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NBD:最后,针对当下的资本市场,您觉得口碑榜评选对市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同花顺:近期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重要变革,北交所的设立、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资本市场增添了新活力,同时带来优质企业估值和挂牌资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长期行业增长空间、行业地位稳固、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将脱颖而出。在此大环境中,优质企业的甄别是身处金融市场的每一位从业者或参与者所必备的技能,

已连续十一年推出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评选,为市场提供了评测上市公司质量的参照体系,并且能保持动态更新。“口碑榜”评选有助于投资者从众多上市公司中快速寻找高质量的企业,有效认识公司投资价值。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