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上海加快打造 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第一财经 |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次数:1402
摘要:

上海布局绿色金融又有新动作。

[ 《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将切实提升上海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绿色金融市场是业内关注的重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业内的共识也在于,发展绿色金融,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 ]

上海布局绿色金融又有新动作。10月19日,第一财经获悉,上海市政府于近日印发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24项举措,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意见》同时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多位来自监管、机构的业内人士表示,《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将切实提升上海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表示,上海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意见》旨在进一步发挥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作用,不断强化“四大功能”。

根据《意见》,上述七个方面主要包括加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健全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加大金融对产业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其中,绿色金融市场是业内关注的重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业内的共识也在于,发展绿色金融,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

在加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将发展碳金融市场,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按照《意见》相关要求,作为国家级投资基金机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副总经理张安平对记者表示,绿色基金将抓住关键机遇,助力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建设。据了解,绿色基金采取的是多元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项目类直接投资、股权类投资以及子基金类投资三类。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相关人士对记者提及,未来将继续积极参与绿色债券标准建设,持续优化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市场交易机制;完善绿色债券做市机制,引导境内外投资者更多开展绿色债券及碳中和债券投资;发布更多绿色及碳中和债券价格指数并推动相关衍生品创新,研究推出碳中和指数产品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辐射功能,充分利用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本市出台绿色金融专门文件,就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具体举措。”陶昌盛说道。

实际上,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重点机构和平台引进等方面已率先进行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在科创板方面,截至2021年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341家,累计募资总额4204亿元,总市值4.8万亿元,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

另外,碳金融业务也是上海发力的重心。近年来,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上海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质押、碳基金、碳回购、碳信托、借碳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出碳配额远期产品,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碳远期产品;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启动上线交易,为引导资源更多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提供了有效路径。

除此,在沪金融机构陆续设立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专业部门或专营团队。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4835.3亿元,同比增长19.3%,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7个百分点。

未来,陶昌盛称,为做好《意见》贯彻落实,还将围绕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把握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机遇,进一步探索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依托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守牢金融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范机制。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