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寻源引流农商“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
齐鲁壹点财经频道官方帐号 | 来源:齐鲁壹点财经频道官方帐号 浏览次数:1475
摘要:

据了解,截至9月末,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69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01亿元,贷款全部投放当地助力乡村振兴,存量、新增贷款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市首位,涉农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据了解,截至9月末,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69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01亿元,贷款全部投放当地助力乡村振兴,存量、新增贷款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市首位,涉农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不低于500亿元,实现以金融力量助推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
省联社德州审计中心指导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践行“大挎包”精神,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德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吨半粮’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持续加强政银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创新特色产品及服务体系,提供适应“三农”发展的综合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了以“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

政银合作促发展 彰显产业金融服务新特色

近日,省联社与德州市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联社德州审计中心与德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全市农商银行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得到确立。全市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弘扬“大挎包”精神,做到“乡村客户在哪里,振兴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持续深化政银合作,创新思路方法,扎实助力乡村振兴。
激活“红色引擎”,以政银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提速。党建先行,宽视野谋划共建合作。德州审计中心党委带头与德州市大数据局、农业农村局、信访局等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辖内各农商银行党委、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辖区特色、服务方向等确定共建主体、共建项目。目前,全市已累计党建共建单位1452个,开展共建项目2991个,发放各类乡村振兴贷款16亿元,直接间接服务14.5万个乡村客户,党建共建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辐射带动,深层次扩大互联效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扎根基层、人熟地熟的优势,对接当地政府、村两委,找准以特色项目共建带动产业发展切入点,真正把“窗口服务”搬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心坎儿上。乐陵农商银行杨安镇党支部与省派杨安镇乡村振兴服务队、杨安镇政府建立党建共建关系,支持“调味品特色小镇”建设,累计支持杨安镇小微企业30余家、个体工商户200余户,贷款余额4亿元,有效带动当地调味品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周边15个乡村、600余户村民就业致富。

践行“大挎包”精神,以深化服务提升乡村振兴质效。深耕“三农”沃土,做金融支持“践行者”。践行“金融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责任,积极开展“四张清单”营销和“整村授信”工作,搭建集“乡镇-行政村-客户”于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实现精准营销、精准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村授信村庄5943个,占全部自然村的74.56%,建档评级覆盖面达66.93%、授信覆盖面达44.87%、用信覆盖面达17.14%。下沉服务重心,做普惠金融“引领者”。选树386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选派532名业务骨干到乡镇、村委挂职“金融顾问”,组建金融志愿服务队264个,改造提升基层网点300个,设立、完善农村金融代理服务点1392个,全面推行客户经理驻村办公,大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夜校等活动,上门送产品、送服务、送知识,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公益事业,做奉献乡村“示范者”。与各级党委政府、团委、工会等常态合作,组织“慈善一日捐”、困难儿童“希望小屋”捐建走访、为农村劳动者“送清凉”等活动,积极参与乡村战疫、防汛减灾等志愿服务,捐款捐物230余万元,擦亮爱心企业、百姓银行品牌形象,体现了兴农为农情怀。

做实普惠金融 做好金融助力发展新文章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又是一年丰收季,武城县郝王庄镇西李古寺村也迎来了一千余亩谷子的大丰收。“在武城农商银行150万元‘强村贷’产品的支持下,才让我这种植效益节节攀高。”李古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守良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

李古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只是德州全市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将普惠金融政策辐射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全力支持辖内6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2亿元。

优先政策倾斜,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强化农村产业发展和改善性信贷需求支持,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和消费能力提升,对涉农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村镇等项目,在信贷资源、授信政策、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充分运用财政金融融合支持政策,指导武城试点县和陵城、乐陵、齐河、禹城4家享受试点金融政策县的农商行,持续加大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禹城农商银行积极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为65家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46亿元。加大信贷政策倾斜力度。指导辖内农商银行推广“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利率优惠”的涉农政策性贷款,加大对农村党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创新创业,累计发放“退役军人贷”“巾帼系列贷”等政策性贷款6837户、20.21亿元。联合人社部门推广“创业担保贷”,联合鲁农担公司扩大“鲁担惠农贷”规模,通过财政补贴、银行降息、第三方担保等方式,主动让利于民,目前已累计发放“鲁担惠农贷”4403户、23.02亿元,“创业担保贷”1.29万户、16.40亿元。

主动减费让利,落实让利乡村客户要求。指导全市农商银行主动融入地方政府种养业提升发展规划,获取流通企业、批发市场和特色产业清单,在符合信贷制度的前提下,能投尽投、应贷尽贷,减少企业办理环节和费用支出,全力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信用贷款投放,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对贷款到期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涉农小微企业做到应延尽延,为贷款即将到期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普惠小微企业推出无还本续贷,降低乡村振兴产业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已累计办理延期还本贷款53.5亿元、无还本续贷27.88亿元。

突出“三个助力” 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刚开始创办合作社的时候资金短缺,宁津农商银行提供的20万元‘乡村好青年贷’创业贷款帮了大忙,不但优惠力度大,放款速度也很快,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为合作社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凤巢利众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德高边整理瓜果枝条,边告诉记者。创业青年赵德高充分利用20万元“乡村好青年”信贷资金,扩大农产品种植规模,丰富农产品种植种类,开立淘宝、快手、抖音等自媒体账号,利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实现了订单种植、定向销售,现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中型商超,走上了现代农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德州全市农商银行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产品体系,加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优化服务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突出产品助力。针对“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全面推广“兴农贷”、“宜居贷”“先锋模范贷”等五大系列59款信贷产品,同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细分市场研究,创新推广贴近市场、灵活高效、能够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信贷产品。乐陵农商银行围绕市政府“乐养、乐居、乐教、乐业”等十大民生工程,推出乐商贷、乐农贷等“乐”字系列信贷产品,为1352户客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1.47亿元,积极支持医疗、养老、教育等,全力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产业助力。加大农业特色产业支持力度。乐陵农商银行实行“农商银行+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客户”服务模式,全力支持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其上下游产业的跟踪服务力度,为12家枣制品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6亿。夏津农商银行依托当地桑葚产业区位优势,通过“1+N”产业服务模式,支持旅游区打造桑叶茶、葚果酒等全产业链条,先后为山东椹树下、禾势兄弟等公司提供信贷支持900余万元,同时,不断延伸“桑果”产业链条,支持桑农发展采摘园、农家乐、加工企业等32个、864余万元。加大特色文旅产业支持力度。齐河农商银行积极推进“金融+精品旅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辖内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译文化小镇等旅游项目提供信贷、智慧服务、线上支付等全流程式“金融管家”服务和信贷支持4.94亿元,上线智能设备430套。加大农村新型产业支持力度。宁津农商银行选取有餐桌椅制作、销售经验的6个村庄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对其提供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提供信贷资金支持52户、846万元,助推3个乡镇10余个村庄荣登中国淘宝镇。

突出科技助力。完善信贷服务方式。德州全市农商银行开展“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推行“无纸化”办贷,精简办贷资料,缩短审批链条,新增2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乡镇网点,线上小额客户办理“秒批秒贷”,线下业务2-3天完成审批。开展特色线上信贷服务。大力推进“金融智慧化”创新,线上推广手机银行4.0版本,持续完善适合乡村环境使用的“乡村版”,为商户打造“聚合支付”结算平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创新推出无抵押担保、纯线上操作、信用办贷利率低的“慧德e贷”产品,使“网络可达、服务可达”成为现实。截至目前,“慧德e贷”授信5.3万户、34.3亿元。(杨孟圆 王志 )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