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社会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同时也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智能化、治理体系程序化等多个方面,而基层社会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监测社会风险,提高人民幸福水平的“前线战场”,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就基层社会而言,数字技术在为基层经济和基层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催化传统治理理念和体系向现代化治理转变,衍生了以下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共治、共策、共生、共存是顺应时代转型的必然选择。二是治理手段的智能化需求。在日益多变的现代社会必须创新基层治理理念和方法论,提升公众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解决社会治理末端“最后一公里”精准服务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治理体系的多维度需求。一方面,社会转型异化城乡关系,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关系逐渐从分治走向共融;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在收入、声望、权力和幸福度上的差异性,社会供需和人民诉求出现矛盾,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数字经济转变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数字经济加快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拉近政府与基层社会、市场关系、行业协会、人民群众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及相互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让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投身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监管治理,有效解决政企、政民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渠道受限和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
数字经济转变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新一轮信息革命催生了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尖端信息技术,驱动基层政府信息走向公开透明,政府决策走向科学共治,政府制度走向动态运行。借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能够通过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将信息汇总为可视化数据,较为直观地掌握政策导向和民众需求,建立精准决策咨询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办事效率,缩减治理主体沟通成本,提高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效能。
数字经济转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就目前城乡关系而言,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社会治理平台,构建新型社会治理网格化结构,有机协调基层政府与上下级政府的层级关系,加快间接治理向直接治理的转变速度,提高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是解决城乡错综复杂结构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而言,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将基层大数据通过可视化形式展现在基层政府和民众面前,一方面利于政府根据可视化大数据做出有效供需对接,另一方面也利于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沟通,进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多方共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第一,在组织层面,建立数字政府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数字化再造能力,有效解决政府内部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基层企业等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能力,加大市场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降低基层社会治理成本。第二,在个体层面,要积极响应时代环境变化,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将自己置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基层社会治理事业中;充分利用现有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讲座会议,自觉接受相关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数字理念和技术普及,自主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和监督过程,并有效利用数字平台和技术提高服务效能。
智能精治,增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第一,推动传统基层治理方式向数字治理转变,加快5G互联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安防、城市大脑、智慧校园建设,融合数字技术与城乡路网、水电、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防洪防灾、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创建智能化、科技化基层治理体系。第二,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建立统一化标准和编码,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互联互通,将基层社会治理用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一个App聚合起来。第三,强调科技解决基层社会难题,借由数字信息技术强化基层政府服务能力,精准挖掘基层社会中的风险动向和群众动态,通过可视化科学数据精准施策,实现政府决策智能化和基层服务效率化。
城乡同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新结构。第一,树立城乡协同发展新理念,促进各区域数字治理发展成果走向共享开放,造福各地城乡基层人民。政府要以数字发展理念为核心,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创新驱动引擎,增加对城乡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构建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进一步扩大城市对农村的助力,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鼓励优秀技术人才服务农村基层建设,帮助农村尽快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