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银资讯
未来已来,票据市场发展新趋势与风险新特点
云票据 | 来源:云票据 浏览次数:988
摘要:

当前,票据市场风险呈现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与票据市场发展新趋势相关,有些趋势实际上已经发生,有些可能呈现在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票据市场新趋势的主因。

  当前,票据市场风险呈现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与票据市场发展新趋势相关,有些趋势实际上已经发生,有些可能呈现在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票据市场新趋势的主因。

  票据市场面临新形势

  2017年来,票据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无论是宏观经济金融、中观产业发展,还是微观参与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在不断演变,构成了票据市场发展趋势的推动因素。

  从高质量发展到双循环发展格局

  从高质量发展到双循环发展,过去几年未来几年,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消费升级,以及货币政策环境相对宽松或结构性宽松,将是票据市场面临外部环境的主要基调,为什么这么说?

  从经济层面看,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意涵是经济向服务业转移,人口红利不再是主要拉动因素,增长模式从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投入。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创新型企业,民营小微企业。正当全球其他地方疫情失控之际,我国全民配合措施果断率先控制住疫情。基于全球消费萎靡和西方对我国产业链的打压,我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内容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从金融层面看,始于2017年金融严监管,主要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意图是解决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领域的过度创新和杠杆过高问题,诸如影子银行、资金空转、资金投放领域集中,以及地方债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现在看来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也抓住了最后的时间窗口。

  2019年,在高质量发展下服务业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取信用和资金,究其原因是金融难以适配经济新形态。于是中央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做主动变革,供应链金融、直接融资、场景金融等被推上台面。

  2020年疫情爆发后,多种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常态化直达性金融工具运用支撑了经济恢复。从外围来看,美国拜登新一届政府上台,开启美国空前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超量货币的投放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而言,防止外部通胀输入是当期的主要任务。

  产业链供应链大发展与金融供给

  产业链供应链大发展必将迎来大发展。除了我国产业链自然性发展,2017年来,基于高质量发展下促进制造业大发展,我国密集出台了支持供应链发展的文件政策。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关工作。

  2018年4月,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要求。

  2019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2020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发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在推动复工复产、稳定全球供应链、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充实试点内容,加快工作进度。

  同年9月,人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供应链金融应坚持提高供应链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于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支持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

  2021年5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优化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切入点,推广供应链票据和应收账款确权,增强银行与产业链的融合度和协同性。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当地的扶植政策,基于这么有力的引导和支撑,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必将迎来大发展。

  传统金融能否支撑供应链大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客户为依托,在真实贸易的背景下,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第三方监管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以此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具有显著的差别。

  在授信主体方面,供应链金融可以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而传统金融的授信主体一般仅有大型企业和核心企业。在授信条件方面,供应链金融可以进行动产或货权抵押,还款来源具有自偿性,而传统金融一般以担保、动产抵押作为授信条件。在融资渠道方面,供应链金融资金可以来源于银行或其他非银金融机构,而传统金融融资渠道仅为银行。

  在参与程度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需对供应链金融整个经营过程进行跟踪,而传统金融仅需对融资企业进行跟踪。在融资及时性方面,不同于传统金融融资手续复杂、效率低,供应链金融融资更加高效、及时。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盘活整个供应链金融资产,然而传统金融只能解决核心企业融资困境。在信息披露方面,相较于传统金融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供应链金融采取闭环交易,信息更易检测。

  在风险管理方面,传统金融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较高,虽然供应链金融能降低信用风险,但是核心企业往往也要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如此看来,传统金融无法适应供应链形态的实体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也呼唤着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票据市场产品创新与银行困境

  从微观市场主体来看,有好的一面也有压力的一面。好的一面是票据市场似乎做了相应准备,在服务实体方面市场创新活跃;另一方面银行存在经营上的压力和困境。

  票据市场基于企业创新活跃。有别于之前,2017年后,票据市场创新非常活跃,且创新基本上都是基于企业体验方面的,旨在改善企业更好的获取低成本资金。

  作为基础设施方,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动落地了市场收益率曲线、贴现通、票付通、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商票信息披露等产品,为市场参与主体尤其是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体验,与此同时还在抓紧推出信息产品。

  作为最大的市场参与机构商业银行,在企业端也在不断的做出努力,如票据结合区块链技术服务客户、自动审批的票据秒贴、票据池、绿色票据,还有票据结合场景金融探索等等。尽管有些领域在法规上难以明确,但国有和民间资本也在推动金融科技在供应链中的运用,推动商业信用的流转和变现。如供应链平台类、票据流转平台类、票据贴现平台类、企票通平台类,这些平台类现实上确实提升了供应链上企业票据流转的信息匹配和风险控制,让企业更好的获得信用流转和变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困境。金融严监管后,原来那些通过聚焦地产和政府平台,通过表外和金融市场等做大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陡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新冠疫情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只有服务实体和普惠让利一个出口,大中小商业银行同台竞技,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经营转型压力。如竞争异常激烈、利差变窄利润下滑、支持实体和直达性产品研发不足、人才短缺风控思维老套、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控房地产控融资平台,应收账款票据化能力弱等等,都是商业银行在新形式下需直面的问题和压力,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要磨合相当长一段时间。

  票据市场发展新趋势

  在当前外部大环境和条件下,票据市场发展呈现几大新趋势。

  应收账款票据化是供应链金融的主力

  供应链大发展必然带来供应链金融大发展,供应链金融里面客户体验最好的一个就是应收账款票据化。为什么要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理论和现实都证明是必然指向。

  一是解决宽信用问题,社融结构里包含未贴现票据,长期以来我国存在一个宽货币难以传导宽信用的问题,用票据盘活应收账款,解决供应链企业的人民币资金需求便利性和及时性难以满足问题,不融资也能盘活整个供应链货物流。

  二是解决三角债,因资金匹配问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大量的互相欠款,改革开放后恢复商业汇票使用,就是解决当时的三角债堆积问题,票据的使用可以防止供应链各环节上的欠款不清晰。

  三是解决债务标准化问题,债务一旦标准化并且受法律保护,其信用和流转性将大大加强,也可简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如ABS)流程,票据替代应收应付账款将是不二选择。

  尽管我国供应链金融也进入活跃发展阶段,但为什么说应收账款票据化将是它最主要的力量呢?因为票据具备发展条件和拥有诸多优势,如高层公开倡导和呼吁,易纲行长和多位职能部门领导都在不同场合提出要推应收账款票据化,相关部委也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在出台政策推动。同时随着票据二级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充分发展,也倒推一级市场愿意签发和贴现更多的票据。

  票据拥有天然的确权性、高流动性;票据因其信用功能和支付功能,适合预付款和应收款融资,结合金融科技还可以做存货融资;此外,票面和背书清晰记录各种基础关系和票据关系,可以很好的追溯和统一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甚至物流。

  商票在票据市场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

  据央行金融统计,截至2021年3月末,银票承兑余额11.64万亿,商票承兑余额2.44万亿,商票占比17.3%,这也是历年来较高水平;2021年3月末,银票贴现余额7.66万亿,商票贴现余额0.83万亿,商票占比9.8%。由此可见,商票总体水平很低,签发量占比高于贴现量占比,说明商票的融资变现环境还是差很多。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商票市场占比可望达到30%左右,成为票据市场一股力量,商票在票据市场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

  现阶段商票之所以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外乎资产端、资金端和中间端的信息不对称。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近年市场各方都在为商票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商票有了大发展的基础。有些地方职能部门和民间,结合金融科技搭建商票信息平台,强化风控促进商票在供应链上流转,解决了商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关乎商票有益的探索必将带动市场各方积极加入,为商票发展提供动力,商票大发展未来可期。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