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非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首创者,但在商业应用方面,迅速走在了全球前列。包括移动互联网、电商、电子支付、配送体系、精准营销、直播电商等等。我们把所有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的商业称之为数字商业或者新商业。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的“新商业学堂项目”,50位企业家经过20个月的共创,终于说清楚了新商业的来龙去脉。在项目发布的《新商业蓝皮书2021》中,集萃大咖精彩观点,洞悉新商业无穷潜力:
1经济和防疫的背后,是数字基建释放的巨大红利
2021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创下30年来最快增长。“五一”小长假,中国总出游数量达到2.3亿人次,五一期间,飞猪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涨220%、饿了么 “五一”前3天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五年最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约0.4%、欧盟下降0.6%,全球经济版图进一步分化。在疫情防控方面,除了中国一家独好之外,印度、南美等地的形势严峻,经济复苏的速度差距拉大。
经济率先复苏的背后,是不分线上线下的数字化供给和消费体系,以及全国一盘棋的数字防疫系统。换句话说,是中国过去10年建设而成的数字基建,在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数字商业的优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肉眼可见
过去10年,新商业逐步成熟并在部分领域崭露头角,但并没成为全社会标配。从人群来讲,老人和儿童尚在数字化版图之外,“线上线下”在很多领域还是两个互不包容的矛盾体。但2020年的一场疫情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应该说,疫情终结了是否需要数字化的争论,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做”。
疫情让中国数字社会提前10年实现。在蓝皮书第一章,重点讨论新商业的“一个缩影”,“两个加速”和“三个现象”。“一个缩影”是指双11,在12年间见证了数字商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成为新商业发展史的一大缩影。“两个加速”记录了疫情对中国数字基建和数字社会的加速历程。最后,三个万亿级的新商业现象,标志着新商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标配。
疫情以来,从复工复产到消费和出口复苏,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数字基建、数字社会、数字商业的红利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3供需两端的商业逻辑已被改写
过去10年间,中国社会全面数字化,数字商业持续在全球居于领先。消费端率先数字化,市场培养出更精明的消费者,消费者主权崛起。更分化、去多余、去品牌、更个性、更当下的需求端,导向了两个表面上互斥的结论: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企业得以将以往模糊的消费者群体标签化、画像化,更好地掌握消费者信息和需求;另一方面,追求个性化、率性而为的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变、越来越难以把握。
相应地,供给端也从两方面积极回应:一方面应需而变,高效、精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主动求变,积极创新,预测、引领需求。呈现出去中介、新营销、“新”贡献、新履约、近场化趋势。作为消费两级的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正在重构出未来商业的新逻辑。企业要想在未来多变复杂的新商业环境中生存、发展,做出的任何规划或变革,都必须建立在对新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之上。
需求端五大变化:
更分化:消费两极化,中庸之道不再是制胜法宝。
去多余:疫情加剧全民“断舍离”。
去品牌:大品牌忠诚度降低,新品牌接受度提升(本土新势力品牌趁势崛起)。
更个性:细至粉尘级的个性化需求。
更当下:活在当下,满足更加“此时此刻”。
供给端五大变化:
去中介:消费者主权崛起,定价权从渠道转向消费者。
新营销:营即销、营销链路由长到短。
“新”贡献:新品新客驱动新增长。
新履约:主动设计多维场景应对碎片化的触达。
近场化:社区成为生活消费的核心圈。
新的商业逻辑下,面对分化、多变、越发难以把握的需求端,供给端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应变、积极创新。去中介、新营销、“新”贡献、新履约、近场化等供给端趋势,同样对企业在履约方式、营销方式、组织结构、创新思维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随着宠物经济的持续升温,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期。精细化宠物健康管理成为宠物消费新趋势,带动宠物食品、养宠用品等产业向智能化、专业化、多元化升级。与此同时,宠物主的情感需求愈加得到重视,一批个性化、定制化的宠物服务应运而生,为宠物消费市场增添更多活力。...
2024-03-19新修订施行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快递行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是要求只能上门投递吗?施行两周以来,行业运行情况如何?快递行业在落实《办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3月15日,中国快递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丁红涛接受记者采访,介绍快递行业落实《办法》情况。...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