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1》发布
中气新科技 | 来源:中气新科技 浏览次数:3786
摘要: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消息,5月22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1》。

  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消息,5月22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1》。

  报告以“全面融合发展中的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为题,基于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15家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2家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和48家新型平台主导的农村网络空间产业生态为样本,通过属性数据和关系分析,全面刻画和概括出我国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020年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全面融合的元年。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出的智能化需求。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进一步刺激了潜在需求,加速了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的步伐。而美国技术封锁则坚定了中国立足自主创新构建新的全球创新网络的决心和信心。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加速发展,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不仅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塑奠定基础。

  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20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智慧商业和零售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17.20%和10.31%。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科技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39%、8.06%、7.39%、7.27%、6.26%。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应用领域占比最高,说明在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突破应用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关注的焦点。

  从应用领域企业融资额的分布看,智慧商业和零售,科技金融、新媒体和数字内容类应用领域的融资额最高,占比分别为16.82%,12.07%,11.22%。除此以外,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智能硬件占比均在5%以上,属于占比较高的应用领域。

  从2205家人工智能企业对三次产业的技术赋能看,第三产业排名第一,占比为78.05%;排名第二的是第二产业,占比为21.45%;排名第三的是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49%。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主要发生在第三产业。随着包括5G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和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程将加快。

  在对第二产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同样是制造业,占比87.24%;排名第二的是建筑业,占比5.91%;排名第三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5.63%;排名第四的是采矿业,占比1.22%。在对制造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1.35%;排名第二的是汽车制造业,占比为21.68%;排名第三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8.18%;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7.30%和4.03%。

  在对第三产业的技术赋能关系中,排名第一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7.28%;排名第二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20.64%;排名第三的是金融业,占比11.63%;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0.87%和8.87%。

  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涉及一系列互补性创新。因而,人工智能企业和三次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赋能是相互的。人工智能和三次产业技术之间的重新组合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是国内创新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表现为消费互联网升级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农村网络空间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消费互联网升级的重要维度。基于48家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网络空间产业生态通过促进创业和就业为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造了条件。

  报告的研究发现,在截至2019年12月尚未脱贫的52个贫困县63.52万网络从业者中,在22种新职业类型就业。网络从业者人数最多的职业类型为视频创作者,共计23.34万人,占比为36.74%;其次为内容创作者,共计21.61万人,占比为34.02%;排名第三为市场拓展员,共计18.14万人,占比为28.55%。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表现为产业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和生产的智能化是产业智能化的二个基本维度。围绕的产品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发展,产业互联网日益与消费互联网相互交融。

  具有产业赋能功能的新型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新型平台存在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交易平台的智能化升级;二是创新型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对15家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分析表明,通过原有平台的转型、垂直子业务平台和开发者社区的建设,新型平台对实体经济进行赋能。新型研发机构则通过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平台的搭建,助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