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它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现已在农业领域有了五大衍生。
随着人工智能和农业日渐密不可分,农业的无限可能正在被挖掘,农业的潜力将彻底爆发。
在各行各业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利用人工智能,在分拣快递,物流系统中省力,相较于之前提高了产能,这样的优势被农业利用起来,便产生了适用于农业的农业机器人。
和之前的机械化农业相比,机械化农业还是需要农人上场,操控收割机等机器,完成农产品的收割,但是农业机器人的出现,让农民解放了双手。
如今,技术人员对农业机器人进行编程设计,用以处理重要的农业任务,人们借助农业机器人,提高收割庄稼的速度与效率。
有了农业机器人,农村通过自动化,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用担心农忙时节,无人收割庄稼,倒也是一件好事。
农业机器人是在实际操作时,帮助农民省力的人工智能,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又有哪些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墒情监测、控制杂草生长、无人机运用以及合理施肥等。
作物和土壤的监测,建立在物联网设备的基础上,传感器等设备记录了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情况,并将采集的数据上传到机房和云端数据库,再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以及软件技术,来监测作物和土壤的健康情况。
土壤肥不肥沃,凭借肉眼很难分辨,老农人靠经验,也有可能误判,再加上,这几年对于土地保护不重视,砍伐森林严重,土壤逐渐贫瘠,需要类似的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农民做出正确判断,好及时给田地施肥,不然,土地可不给产出的,不能又想让牛干活,又不给牛吃草。
农田里的杂草是最让人心烦的,杂草与农作物争夺肥料,导致农作物的长势变差,据数据显示,由于除草剂的广泛使用,约有250多种杂草对除草剂已经产生了抗性,尤其是与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的部分杂草,已经不受科研人员的掌控了,就这一个问题,农业经济每年都会损失约430亿美元,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也能短暂性解决问题,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第四个人工智能是无人机。无人机的市场在近几年不断扩大,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做出了贡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无人机将利用视觉记录图像,并反馈采集到的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无人机的规范使用,将具体体现在编程路线等多个维度。
最后一个人工智能是化肥使用方面。从前的传统农业,农民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施肥,转化为现代农业后,出现了精准农业,但是也只是软件告诉农民,什么时候要施肥,施多少肥,还是需要农民通过手机和电脑去控制。
人工智能的出现,完成了从人决策到数据决策的大跨步,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数字农业的进阶升级,做到让农业更轻松,让农民更富裕。
这就是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五大衍生。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苹果、三星、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魅族等企业纷纷布局AI(人工智能)手机,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024-03-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