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
自贸区港:跑赢“上半场”发力“下半程”
今年上半年,自贸试验区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半年报”。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以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近日,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上半年在稳外贸方面,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2.2万亿元,占全国的15.6%。其中,浙江、四川、广东自贸试验区逆势发力,进出口分别增长116%、45.6%和22.5%。在稳外资方面,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807.8亿元,占全国的17.1%。上海、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表现亮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47.4%、36.7%、87.6%。
唐文弘认为有多方面原因。他表示:“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增强了企业信心。我们专门出台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的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个自贸试验区都积极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难、履约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复产,重点行业产能迅速恢复,稳定了市场预期。”
唐文弘进一步介绍说,持续开展制度创新不停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在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等贸易便利化创新,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出台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措施,开展系统性、差别化创新。向全国复制推广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人力资源等领域改革试点经验37项。同时,自贸试验区坚定不移走在扩大开放前列,形成了开放高地。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2020年版特别管理措施压减至30项。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出台,对外开放跃上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自贸港总体方案的发布对推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风向标意义,也是我国继续推进全球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海南自贸港通过更大幅度的国际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提供了空间平台和政策突破口。
不仅如此,日前新推出的第六批37项改革试点经验是商务部会同前12个自贸试验区梳理形成的,在前几批的基础之上,持续针对市场主体关注的难点堵点,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深化探索,形成了协同推进效应,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切实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促进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目前,自贸试验区试点布局不断完善,不同地区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通过差别化探索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制度创新成果。
唐文弘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以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商务部将抓紧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细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推动新设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更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集成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新贡献。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