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各国更应保持团结、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在6月4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说,中方将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我们希望各方能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积极推动多双边合作
实际上,无论经济全球化遭遇怎样的逆流,中国都一直在高举自由贸易大旗,以一项项实际行动向全世界释放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
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示,中方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对此,高峰在发布会上说,中方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包括CPTPP在内的区域自贸协定,只要符合世贸组织原则,开放、包容、透明,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都持积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有开放态度,更有开放行动。6月4日,东盟与中日韩(10+3)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贸部长特别会议。高峰介绍,东盟十国及中日韩经贸部门负责人、东盟秘书长与会,商务部部长钟山出席会议并发言。“本次会议重点落实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共识,重点就加强10+3国家抗疫和经贸合作、共同战胜疫情、恢复本地区经济活力开展讨论。”
此外,5月25日-29日,中欧双方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二十九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高峰介绍,双方围绕协定文本和清单出价进行了磋商,取得积极进展。
高峰进一步说,去年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宣布将于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一目标并未改变。中欧双方均高度重视,希望协定早日惠及双方企业和投资者。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早日达成中欧投资协定有利于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近几个月来,双方谈判团队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积极推进谈判,3月-5月共举行了3轮谈判,工作富有成效。目前,双方已经商定了未来几个月的谈判安排。”
反对任何形式保护主义
在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中国也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逆全球化”。高峰强调,中方一贯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对媒体关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取消中国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问题,高峰严正回应道,香港单独关税区地位的法律基础源自世贸组织协定,是经中国政府同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认,由世贸组织多边规则确立,获得其他成员认可的法律地位,不是来自某一成员的单独赋予。
“香港特殊的经济地位受到基本法的保护和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尊重。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不断深化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香港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地位得到维持和巩固,这充分说明香港的高度自治运作良好。”高峰说,全国人大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针对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影响香港的高度自治,不影响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不损害外国投资者在香港的正当利益,相反将有利于维护香港的营商及投资环境,有利于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如果美国无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据其国内法采取单方面措施,既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高峰说,国家始终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坚决支持香港维护单独关税区地位,坚定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而对有关媒体报道的英国近期将号召G7成员国与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组成D10联盟,旨在摆脱5G领域对华依赖一事,高峰称,中方反对任何国家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和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
“中国电信设备企业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经营多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高峰说,中英两国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贡献者,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两国更应该共同维护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此外,针对近日有关外媒报道的“去中国化”“将供应链搬出中国”的言论,以及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加速吸引产业转移问题,高峰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长期选择形成的,体现了全球各经济体的优势、分工与合作。“目前,中国没有出现外资撤离、产业链供应链外迁的情况。相反,我们注意到,由于中国稳定的营商环境、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许多跨国公司正考虑在中国扩张产业链。”
高峰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