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为今后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指明了方向。
营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危机之下,全球经济活动方式、供应链分布逻辑、国际社会秩序都已发生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中国面临着角色转型、开放再定位的问题。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杨凡欣指出,“扩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网络,是在全球化‘休克’状态下保持全球供应链‘气血’充盈的必要措施,也是以中国市场引领全球资源配置的前进方向”。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应对复杂局面、化解危机的制胜法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日前在参加2020年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两会笔谈”视频座谈会时表示,2019年,中国在包括中美贸易谈判、中欧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自贸区建设大幅扩容与升级、营商环境建设与完善、加快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给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重大挑战。
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陷入经济衰退的阴影。在此情况下,各国都倾向于采取封闭自保的策略,使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形势变化,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稳定外贸、促进利用外资、“一带一路”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
“贯彻执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方针,重要的是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国际经贸合作的广泛统一战线,有重点、有选择地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创造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王跃生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其一,应当看到危中之机。当前各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恰恰需要利用外部市场来缓解危机,促进增长。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发达国家的产业投资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中国。中国只要经济和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和消费保持增长,就仍然是对发达国家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和消费目的国。
其二,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取向及对中国体制的认识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度、维护经济全球化与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异。欧洲国家和日本还是希望同中国保持和扩大正常经济交往,在政策上,我们要尽力维持全球化大局,保持与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密切联系。
其三,当前的国际经济态势和逆全球化趋势,除受疫情冲击外,很大程度上是政客的政策所致,但全球的大公司、大资本、大企业还是希望给它们带来拥有巨大利益的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发展,包括给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利益的中国投资运营。来自企业家和大公司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与中国打交道的支持,是我们应当积极利用的因素。
其四,应当重视世界经济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的客观现实,积极探索和参与区域性经贸合作安排,一方面,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世贸组织改革等机制和平台来践行全球化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区域自贸协定、双边贸易投资协定等各种形式的国际经贸合作。
其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过去几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贸往来中的矛盾和摩擦,除某些国家的政治操作外,还有来自外资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投资环境的某些疑虑和非议。未来,中国在建立平等开放、竞争中立、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方面取得的进展,将成为留住和进一步吸引外资,建立与其他国家相互开放、对等开放经济关系的重要保障。
内外着力构建制度型开放网络
对于如何扩大开放,杨凡欣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构建制度型开放网络需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着力。
在国内层面,需要整合并构建互联互通的自贸区网络,以开放的心态构建合作网络。目前,18个自贸试验区布局各具特色,但出现了分散化、内部竞争和多头监管等问题。整合自贸试验区资源,增进资源共享,可最大化提高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自贸试验区互联互通,有助于促进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通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创新,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探索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有助于提升自贸试验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国际层面,需要着力打造“开放、健康、绿色、人文”的“一带一路”,以共赢的心态构建共同体网络。有报告指出,即便海外投资减少,中国仍可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来自中国的捐款、抗疫物资或用以修建临时医院的小额贷款等支持都受到欢迎。中国主动发挥作用凝聚形成广泛的抗疫战线,共同打造“开放、健康、绿色、人文”的“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各国人民尽快走出疫情风暴,缓解国际矛盾,减少区域性疫情博弈,推动构建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