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折合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高峰指出,一批稳外资政策措施落地,中国着力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信心不断增强,一批重点外资项目陆续签约落地,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是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的主要原因。
取得这一成绩并不容易。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冲击,近日美日等国鼓励企业从中国撤离,一度引发中国是否会出现“撤资潮”的担忧。
高峰坦言,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然处于严重低迷状态,今年吸收外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压力依然很大。
4月利用外资年内首现正增长
高峰介绍,2020年1-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86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1%,折合413.4亿美元,同比下降8.4%(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比一季度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4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折合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高峰称,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信心不断增强,一批重点外资项目陆续签约落地,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我国4月份实际使用外资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
从结构上看,1-4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7%。其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46.9%、73.8%和99.6%。
1-4月,主要经济体和区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9%;东盟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3%;欧盟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1%。
高峰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增量、稳存量并举,加强外资企业和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抓好各项稳外资政策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不断增强外商在华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未出现外资“撤资潮”
取得这一成绩并不容易。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冲击,近日美日等国鼓励企业从中国撤离一度引发中国是否会出现“撤资潮”的担忧。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近期多次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发展趋势不会变,超大市场规模的强大磁吸力不会变,在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不会变,外国投资者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预期和信心不会变。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全年稳外资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也发布了一系列稳外资措施,据商务部4月初统计,彼时已有24个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45份稳外资政策文件,其中由省级党委、政府层面出台文件的8份,商务部门与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合发文的3份,商务部门单独发文的34份,配套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并且不断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一些跨国公司没有止步于疫情影响,反而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步伐。例如零售巨头Costco宣布将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2家门店;丰田将与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资兴建电动车工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用于建造星巴克全球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
全年利用外资形势依然严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此次疫情对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带来了“围城效应”,比如,此时中国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避风港,中国在两个月时间内迅速控制住了国内的疫情,并实现了复工与国内供应链的疏通,这比深陷疫情之中的欧美地区效率要高的多,这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信心。
但同时,他也强调,部分国家关于全球化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逆全球化,要求把产业链迁出中国,回归日本、美国本土;另一种是警惕供应链过度依赖中国,将相关产业分散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
高峰也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然处于严重低迷状态,今年吸收外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疫情是对逆全球化的一个压力测试,世界各国都能感受到,离开全球化,在闭关锁国、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几乎寸步难行,各国应坚定推动全球化的信心。
她表示,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且优质的熟练技术工人,更有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外资是否迁出中国,并不取决于一些国家或政客的“一厢情愿”,企业自有基于其自身利益的务实判断。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