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12万亿美元大机遇来临,5G赋能行业还差最后一公里
华夏时报 | 来源:华夏时报 浏览次数:1995
摘要:

11月27日,以“互联互通 共创共赢”·创意青岛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在青岛举行。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

  “预计在2035年,5G驱动的经济产出能达到12.3万亿美元,带动全球GDP提升7%,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惊人,但预期是真实数字只会比这个高,不会低。”这是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分享的一组数据。

  11月27日,以“互联互通 共创共赢”·创意青岛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在青岛举行。易芝玲做了名为“5G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分析了5G对千行百业的赋能,也指出了当下5G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所有的传统都会被更好地颠覆

  “从1G到4G,我们一直在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的平台。同样,5G也会比4G更快速度、更高容量。与此同时,5G还将搭建许多个净值不同,指标不同,满足不同需求的平台,5G的网路可以提供给千行百业,各种垂直行业都能够由5G赋能。所以5G时代来临不仅能助力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在促成经济转型。”易芝玲说。

  在易芝玲看来,从80年代开始,大家就在谈通信业企业与信息业企业的融合,但并未实现。如今,5G时代的到来让通信、信息、数据科技三大行业真正能够深度融合,这个融合带来了整个网路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方面面新的、不同的、非常强大的技术元素都融合到了5G平台里面,给全社会或者全世界带来了各种可能性。

  5G不仅意味着移动宽带能力的增强,还包括大连接和传感网,再加上5G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将让全方位部署智慧城市成为可能。比如交通,比如物流,比如教育,这些的传统领域都将被颠覆。

  易芝玲举例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交通,关于自动驾驶,城市可以尝试率先开始建设一些特殊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划分出一条车道作为自动驾驶“专线”,凡是在车道里面的车,会遵照一定的规律行驶,通过传感器与车联网的连接,能够在这条车道上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有一些主要的道路开始铺设试行,一方面可以引领产业,另一方面可以给全世界做示范”。

  而教育在5G时代也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机会。比如利用5G+虚拟现实的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沉浸式的、三维的体验。当采用这种体验来学习,效率不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比拟。想想看你在读历史的时候,仿佛置身在当下,你在读地理的时候,你也仿佛身历其境,甚至生物课上你可以到人体里面去看一看,在心脏里面走一圈。

  在物流领域,比如码头,不管从安全性来讲,还是从节省人力、从即时反应来讲,5G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三大特性都非常有用。青岛是一个很重要的港口,目前也在做智慧码头的建设。

  “5G时代我想任何传统的行业,包括工业,都不会一直传统下去,所有的传统都会被更好地颠覆。”易芝玲说。

  中国提前迈步,独立组网仍需时间

  我们从未感到自己距离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如此之近。

  据了解,中国的3G落地从2000年到2008年,走了8年,4G落地从2010年到2014年,走了4年。按照规划,5G应该在2020年开始部署,如今中国已经提前一年迈步,这意味着抢占先机,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在易芝玲看来,“中国在5G时代扮演了很重要的引领角色”,目前,中国移动已经针对实施5G的重点行业,包括医疗健康,教育,交通,智慧城市等,打造了100个示范应用,希望能以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伙伴密切合作。

  易芝玲表示,每一代无线通讯技术标准的完善过程都要经历几个阶段。目前,我们5G的标准还处于第一阶段,还不成熟。现在所谓的5G产品都是基于R15,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5G都是非独立组网,网路基本没有改变,举例来说,4G像是比较窄的水管,升级5G以后水管变得很宽,但只是提升了流量。

  三大运营商最想部署的5G实际上是独立组网。“5G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让速率更高、容量更大,它真正的价值在于网路的革命变化,网路架构从头到脚与4G完全不同,低时延、高可靠,这样才可以给自动驾驶想象空间。赋能千行百业必须端到端都是独立组网的5G,而独立组网的5G产品目前还是有一些拖延。”易芝玲说。

  而想让5G真正实现对千行百业的赋能,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易芝玲表示,“5G赋能千行百业是一个大功课,这不是运营商单独可以做的功课,也不是任何产业单位合作能够做到的,需要大家一起来进行全方位合作与沟通。”

  据了解,5G部署网路的密度是4G网路密度的3倍,5G的基站能耗大约也是4G基站的3倍,所以怎么让5G的部署提供更多的品质、更高的能力,又能够有大幅的改进,这是现在要努力的方向。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