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推进“制造立国”的四点建议
经济参考报 |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2214
摘要:

新形势下,“制造立国”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东部发展与中西部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自身发展与带动全球制造发展的关系,切实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安全,走一条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新形势下,“制造立国”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东部发展与中西部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自身发展与带动全球制造发展的关系,切实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安全,走一条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安徽滁州,部分制造业工厂的车间生产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安徽滁州,部分制造业工厂的车间生产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新形势下,如何体现“制造立国”,盛朝迅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制造立国——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路径与对策》一书中给出了许多针对性的答案,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对盛朝迅博士研究成果的学习,我理解,新形势下,“制造立国”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东部发展与中西部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自身发展与带动全球制造发展的关系,切实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安全,走一条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这里就制造立国提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国家“卡脖子”“牛鼻子”项目。随着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不断凸现,成为制约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和短板。去年发生的“中兴事件”使我们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高新技术领域的激烈争夺将长期存在,发达国家对我国向产业中高端攀升的阻击不会放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

  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抓好“卡脖子”“牛鼻子”项目,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遵循技术创新规律,充分调动和保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强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的协同创新,从少数、局部环节出发,早日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和转化新制造技术,加强市民的科学教育、科普工作以及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大众创新、草根创新的活力,调动全民创新的积极性,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主动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趋势,促进制造业“七化”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日趋活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一轮工业革命处于加快孕育中。新一轮工业革命呈现出“一主多翼”的技术特点,“一主”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多翼”就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创新发展。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生产方式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趋势,产业组织方式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趋势。

  近年来,我们日益感到新一轮工业革命加快到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平台化、集群化”等七个方面趋势,借助于信息网络和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推进数字化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系统智能化,坚持绿色发展,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大大减少,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通过研发、营销和信息等平台实现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对接;抓住5G发展机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加强东中西联动,在中西部培育出多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整体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控制力、领导力、协调力和避险能力。

  三是保持耐心和定力,避免急于求成。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显著增强、产能过剩依然比较突出、创新能力不足、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的叠加凸现,使得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我们应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性、长期性。一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一个复杂、具有风险和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培养高水平制造业人才仍面临很多短板,构建安全、弹性和有韧性的供应链系统也需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过去受传统中庸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等制约,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并不十分挑剔,生产者对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要求也不高。在一些领域,我们总感到和成熟的发达国家产品相比,在基础工艺、基础部件、基础原材料上差口气。这些年随着大批挑剔消费者群体的形成和精益求精管理理念的推广,产品质量、品牌和效率得到重视,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一些媒体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过度渲染、对互联网企业的过度包装,以及虚拟经济和房地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发一些社会群体的投机心理和浮躁情绪,忽视经济质量的差距和无形资产、软实力的差距。应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急于求成、避免片面追求高大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长远,苦练内功,在基础研究、基础能力上下功夫,引导和弘扬专业专注精神,持之以恒地推动中国制造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率的提升。

  四是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系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间的竞争,最终是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各类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和谐共赢的伙伴关系,它使得生产组织更加高效、市场反应更加灵活快捷、要素流动更加通畅。

  应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等产业治理主体关系,调整完善产业政策,善于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商业构想,推动产业增长。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消除或明或暗的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政策规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改变以往依靠规模经济取胜的观念,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在调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积极性的同时,激发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支持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更好发挥作用。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新变化,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手段上更加简洁高效。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要素、财税、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试点,切实打破部门条块地区分割,完善信息服务,降低制造成本、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着力营造公平、开放、有序、法治、稳定的良好产业环境。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