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为抢占商业版图,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中国汽车报 | 来源:中国汽车报 浏览次数:1068
摘要:

8月5日,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8月5日,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测试中的滴滴自动驾驶汽车(白色)

  前不久,Uber宣称将自动驾驶部门剥离,并获得软银、丰田10亿美元投资。2016年,Waymo从谷歌X实验室中剥离,成立为新的无人驾驶公司。

  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蓄力近3年后,滴滴出行也走出了“前人”走过的这一步。

  推进无人驾驶商业化

  滴滴公告称,新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未来将主要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整合滴滴出行平台资源和原有技术优势,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深入拓展与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合作。

  新公司将由滴滴出行CTO张博兼任CEO ,由原顺为基金执行董事孟醒任COO,贾兆寅和郑建强分别担任美国研发团队和中国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三人均向张博汇报。

  滴滴出行CTO兼自动驾驶新公司CEO张博表示,新公司希望进一步开放与汽车企业和产业伙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真正落地成为产品服务。此外,在做网约车上所积累的经验,也将转化为滴滴对于安全运营的理解,逐步应用到无人驾驶运营中。同时,滴滴还将与政府以及相关方共同探索自动驾驶运营的安全实践准则,积极探讨推动自动驾驶落地。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自动驾驶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效率,助力城市更智能可持续发展。科技服务于人,未来一定是有温度好服务的有人驾驶和高效安全的自动驾驶共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出行需求,科技和服务会在这里更好的结合。”

  自动驾驶团队趋于成熟

  近3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动作不断。

  2016年,滴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已构建了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同、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

  2017年8月,滴滴和Udacity举办了一场自动驾驶测试车挑战赛。张博在启动式上表示,在未来十年,滴滴将利用全世界最丰富的出行数据,在人与汽车之间拥有和使用的关系、新能源汽车和新智能驾驶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数据能力在交通基础设施优化方面的系统应用三个层面实现创新突破。彼时,滴滴还尚未言明滴滴未来在自动驾驶方向上的动作。

  2018年1月,滴滴宣布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5月,滴滴美国研究院获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测试自动驾驶车辆,并成为加州第53家获得测试许可的公司;同年9月,滴滴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路测资格,并成功拿到了自动驾驶技术路测的牌照;11月,宣布将在加拿大成立滴滴实验室,与多伦多大学开展汽车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等项目。

  “2018年是滴滴全面出击的一年。”滴滴创始人程维曾这样说。

  2019年3月,滴滴出行主体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滴滴沃芽),经营范围涉及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等。

  4月,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抵达滴滴出行总部,在程维陪同下,参观了滴滴智能出行数据系统、智慧交通技术演示并一起试乘了自动驾驶测试车。

  有了众多为自动驾驶团队铺路的技术,滴滴自动驾驶部门也到了“立门户”的时候了。

  抢占商业版图

  除了技术团队之外,滴滴在其他方面也是筹备满满。

  从数据角度来说,滴滴拥有极其丰富的出行数据,这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模拟训练来说无异于是一笔不可复制的财富。

  从运营的角度,滴滴与31家车企及Tier1成立了汽车运营的开放平台洪流联盟,并与丰田、东风日产、大众、车和家等多家车企分别成立合资公司。张博此前还曾指出,滴滴有意想开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车厂把车造出来,然后将车辆一键投入到滴滴的平台中,在每一单订单中让车厂分成,形成产销一体的商业模式。

  可以说,滴滴这一次的行动是有备而为,且针对自动驾驶时代做出了较为全面布局筹划。

  滴滴此次成立自动驾驶新公司的举动,一是有利于滴滴进一步的战略发展。自动驾驶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领域,把自动驾驶业务剥离,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母公司的负担,使母公司的财务状况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滴滴自身的IPO步伐。二是新公司的未来发展更加广阔且灵活。从技术部门到新公司的成立,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决策的角度,都有更大的灵活自主空间。三是自动驾驶公司,更易获得风投的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独立自动驾驶业务部,和其他企业初衷一样,都是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并在其商业版图中抢先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