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丨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人民邮电报 | 来源:人民邮电报 浏览次数:1871
摘要:

今年,工业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今年,工业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如何通过数字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业互联网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民邮电》报记者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请他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您对工业战线很熟悉,是如何理解这一系列战略部署的?

  李毅中: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而我国现在的工业还是大而不强,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绿色低碳转型不快,产品还处在中低端,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我国工业还存在着被空心化、边缘化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人才培养选拔等多个方面作出了阐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体会到,推进工业数字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全球发展趋势,更是国家战略,必须把握机遇、长远谋划、统筹推进。发展的目的是推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的路径是抓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发展的关键是要自主创新、矢志不移地开展科技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记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数字工业的有效途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工业互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您认为这有什么重大意义?

  李毅中: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工业转型升级也必须沿着这个方向走数字化道路。多年来,发展数字经济大多从商贸、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入手,电子商务等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入开展“互联网 ”活动已有宝贵经验。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应当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领域。数字经济不是划分行业的标准,而是新时代、新经济的显著特征。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有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体量巨大,年增加值30万亿元,世界第一;技术复杂,区域、行业、企业情况各异。推进数字化难度显得更大,更需要探索实践。这些年,我们体会到,打造数字工业要抓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这两件事,而工业互联网又是实现智能制造必备的前提条件,要从企业、行业、区域到全国稳步推进。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2017年11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8年6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1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这些决策部署和规划政策,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增添了动力。

  记者:在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制造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各类企业优势互补、跨界融合、积极推进、大胆探索,为工业互联网切入工业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您一直就工业转型升级的课题进行深入调研,请介绍一下了解到的情况。

  李毅中:好的。目前,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已经开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各具本行业特点的创新和改造升级,发挥了市场主体作用。

  生产资料制造企业在已有技术装备的基础上,扩大、丰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将生产制造由自动化提升为智能化。贵州振华新云电子元器件公司生产片式坦电容器,在已经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加装“机顶盒”,采集生产环节各项数据,通过分析优化,提升了良品率。

  生活资料制造业与市场关联紧密,重在产品开发、创建品牌。浙江宁波慈星公司主业为针织,在成功推进个性化规模定制、柔性化智能制造的基础上,研制出针织智能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并在行业内推广。

  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智能终端产品,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华为的手机和富士康的亚马逊电视控制器制造车间,通过改造外购设备和自研设备相结合,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和实时分析,能够自我调整工序参数,并能预警、预测和定位设备故障,保证了优质,创出了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生产制造的智能化还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沈阳机床以i5智能机床为基础,连接用户和社会制造资源,形成基于数据的制造云平台。鼓励员工承包机床成立“单人企业”,自主承接本企业任务和云平台上其他用户的订单,形成聚合众多“单人企业”的平台经济。多要素的价值分配新机制,显著提高了员工积极性和设备使用率,据测算,生产效率提升了70%,员工收入提高了177%。

  互联网企业近年来发挥优势,关注并加速与工业、制造业“跨界融合”。阿里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努力于2017年6月发布了“ET工业大脑”,建立起包括产品数据、工艺数据、生产数据、监测数据在内的工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良品率、降低能耗物耗、实现故障预测并进行预防性维护,去年已有十余个典型案例。例如,阿里云帮助中策橡胶对橡胶密炼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工艺参数优化建议,实现密炼时长减少10%、密炼温度降低10℃,降低了次品率和能耗。跨界融合的共同点是制造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整理系统,向信息技术企业提供数据源;信息技术企业发挥“算法”和网络的优势,经计算得出规律,提出诊断建议;制造企业再将其转化为工艺和装备的改进。而整个过程都要依托工业互联网来实现。

  调研中还发现,沈阳格微软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制造企业对工艺流程、制造工序进行数字化和软件化改造,把多年积累的纷繁复杂的操作规程简化为通用的操作软件,提升了精准制造水平。

  记者:推进数字工业,大型骨干企业有自我开发能力,而大量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财力,这就需要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毅中: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平台的构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信息技术企业发展而来的,除BAT等超大型互联网企业外,较多的是针对某几个制造行业更具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浙江中控科技集团依托浙江大学的雄厚实力,以流程式制造业为主要对象,打造工业操作系统,并提供智能控制仪表、仪器和工件;又如深圳华龙讯达与腾讯合作,面向机械、汽车、化工等行业提供设备数据采集和分析解决方案。

  另一类是由制造业企业自身实践提升转型发展而来的。一些龙头企业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成熟样板打造成对外服务的解决方案,进而成为行业的服务平台,如中国航天、海尔、红领、三一重工等。沈鼓集团打造设备“云医院”,为用户提供设备监测、故障预判等服务,有效减少了设备停机,为用户降低运维成本30%,提高运维效率45%。富士康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车间内的边缘层,为设备提供控制器、传感器,云计算落地为“雾计算”,满足工业场景的操作实时性、数据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等要求。

  他们的共同点是将信息技术(IT)、数字技术(DT)与生产制造操作技术(OT)相结合。

  记者:推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国内已有多年,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却于2018年宣布出售其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一消息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李毅中:去年9月我带领政协的调研组到广东调研时,大家也在议论这件事。我认为,关键在于要总结GE的经验教训。GE在从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客户服务转向为所有工业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主宾错位”“本末倒置”的误途。GE由信息技术部门主导业务转型,花费数十亿美元,雇用数千名软件工程师,收购云服务和物联网公司,推进Predix平台建设,却忽略了工业行业本身的复杂性、个性化及用户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最终导致信息技术和实体业务两张皮,切合工业场景的实际应用欠缺而难以为继。目前,GE已将其工业互联网战略从打造通用平台转变为聚焦电力、航空等核心优势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GE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对我们的启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助推作用要落脚在与具体工业行业的跨界融合上,由于各工业行业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因此,每个行业都需要专门研究,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深度融合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从而提升高端制造技术能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瓶颈,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必须是主体,要从企业做起。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工业互联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企业内部物理单元和控制系统融为一体,从生产线、车间、工厂到企业,有步骤、分层次地实现数字化;企业外部与供应商、销售商、投资人、用户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生态;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中小微企业可以直接上云;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复制、推广、扩展典型应用和解决方案,进而形成行业、区域数字工业。

  我国工业各行业状况不同,地区和企业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企业尚未实现自动化,还有一些甚至要补工业2.0的欠账。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路径,补短板、强弱项,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防止千企一律、一拥而上。

  记者:您前面介绍了不同类型企业优势互补、跨界融合、共同推进数字工业的成效,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尤其在构建工业互联网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李毅中:通过调研发现,从企业层面,确实还存在不少困扰和难点。在认识、认知方面,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不足,有一些国有企业面对考核压力,缺乏大胆实践的勇气,部分企业负责人因难以在任期内见到成效而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甚至发达省份也反映普遍存在“数字化服务商热、用户企业冷”的现象。在知识技能方面,大数据产业的创新能力、支撑水平仍不够强,面向各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少,一些工业企业对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够,数据资源挖掘、加工不足。对于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企业、行业、地方以及国家相关部门都在采取措施。

  具体到工业互联网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最为突出。我国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都建立在国外基础产业体系之上,所依赖的智能装备、自动控制、通信协议、高端工业软件等产业链命门还掌握在别人手里。当前,我国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架构认识还不够一致,各方发展重点不同,力量分散,对工业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明显不足。工业现场通信协议多种多样,缺乏通用的接口标准,制约了工业互联网的部署。我们需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调研中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归纳起来,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组织研究力量对短板进行系统梳理,分层次明确分别由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主导开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从设备、通信、控制、应用等层面明确技术架构和发展重点,组织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工业控制、高端工业软件、工业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强攻关。

  二是抓紧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针对工业领域种类繁多、技术各异的异构网络,探索互联互通机制。制定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和安全标准,面向特定行业制定一批专用标准,促进通信协议兼容转换和设备互联互通。

  三是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集成。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校等加强合作,开发工业行业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发工业应用解决方案。建设一批高质量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是在工业互联网推进方面,要加快实施路径研究。明确企业、行业、区域和跨行业、跨领域不同层次的发展重点和路径,引导各方协同推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市场化方式逐步建立起全国工业互联网的合理架构。

  记者:近年来,社会和群众反映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给国家和民生带来损失。具体到发展数字工业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防范?

  李毅中:目前,我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问题严峻,存在一些技术管理隐患和被攻击的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并且,工业互联网的推行意味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导致安全风险的集聚,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故或遭恶意攻击,将涉及国家安全。再有就是,数据权属和责任不清,有些大数据服务商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私自采集和使用企业数据和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使企业和用户因担心数据丢失泄露而不愿将数据交给服务商,限制了数据价值的发挥。

  要研究界定工业数据采集应用的范围和方式,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重要工业数据的保存、加工与处理、备份、迁移以及跨境流通等进行规范管理。要整合优势力量,对工业控制安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加强防护技术研发,提升漏洞挖掘与检测、风险评估等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与预警平台。据悉,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要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细则、办法和司法解释。依法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科研生产等数据的保护,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

  记者: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用工,降低了成本。但也出现了岗位减少的担忧,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员工不适应的困扰。那么应该如何正视并解决与“稳就业”的矛盾?

  李毅中:您提到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确实存在。一方面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再就业问题不少。2018年5月,在与法国数字工业代表团的交流中了解到,“法国就业委员”专门研究表明,到2025年,法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10%现有岗位的减少。

  那么如何应对?一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参与,与高校和专业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对工业行业人才的再培养,提升其数字知识和运用技能,适应数字工业的要求,引导人才合理双向流动。三是鼓励和支持各地方发展为数字经济配套服务的产业,还可以结合有用工缺口的行业,通过政策、资金支持组织开展下岗工人再培训,促进再就业。浙江省近几年发展数字经济、“机器换人”,减员200余万,约占该省二、三产就业人数的6%,通过发展相关服务业、培训转岗和社会消化吸纳,保持了稳定。又如贵阳市高新区,到2020年将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和配套服务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华为手机和富士康电视控制器生产线在数字化改造前后,员工数量分别从80人减少到15人,从318人减少到38人,两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再上岗,没有出现失业现象。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