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商业航天的春天:鼓励有序发展成主流声音
腾讯科技 | 来源:腾讯科技 浏览次数:2194
摘要:

3月1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也历史性地被刷新为300次。在“国家队”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民营火箭的发展势头也颇为引人关注。

  2018年被誉为“中国民营火箭发射元年”。在过去的这一年中,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和零壹空间3家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先后发射5次火箭,引发了公众对商业航天的新一轮关注热潮。资本热钱的不断涌入,也让民营航天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商业航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航天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谈及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部分代表委员还专门系统地提交了提案议案,详述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态势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作为跨界代表,也心系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雷军提及,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不仅国外涌现出了SpaceX、蓝色起源等顶尖商业航天公司,伴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出台,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和星际荣耀等数十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也相继成立。为此,雷军建议,加快推动航天立法,确保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权利。

  雷军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关注。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曾在报告中提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航天活动规范提供了法制保障。这其中,美国建立了最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体系,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军方、民用航天和军事航天的权责边界,鼓励通过商业服务获得航天自主发展能力。

  而中国则是当前世界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商业航天企业缺乏明确的国家法律保障。中国亟需加快航天立法进程,建立商业航天市场准入退出、公平竞争、保险和赔偿、安全监管等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律体系。

  追本溯源,中国的商业航天全面解冻始于2015年。在当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军民融合”发展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这让不少处于航天体制内乃至其他跨界领域的人士看到商业航天的机会。此后在多次官方发言和会议中,鼓励商业航天有序发展成为了主流声音。

  201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进一步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在政策解冻和国家支持的背景下,商业航天尤其是民营火箭的想象空间被彻底打开,逐渐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喜人

  “天鹊”短喷管推力室试车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2012至2017年期间,卫星发射市场规模保持在55-60亿美元之间,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有望继续增长。在过去一段时间,航天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卫星研制的成本,大数据、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卫星发射需求。然而,一边是卫星发射数量的增加,另一边则是普通民营企业难以支付“国家队”运载火箭高昂的发射费用,这无疑为民营航天企业创造了生存空间。

  正是发现这样的市场空缺,此前曾在汇丰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从事金融投资工作的张昌武联合两位“航天老兵”共同成立了蓝箭航天公司,致力于面向中低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打造价格低廉的商业火箭。

  察觉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张昌武一人,就在这一时期,诸多航天产业人才和其他领域精英纷纷入局。一时之间,民营航天变得热闹起来。

  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中国已有60余家初创企业入局民营火箭领域,不过大部分企业还处于A轮或A轮前融资,仅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率先完成了B+轮和B轮融资,均已累计融资至少8亿元人民币。

  在刚过去的2018年里,中国民营火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报道,2018年至少有两家企业完成了亚轨道探空火箭的发射,而蓝箭航天则直接发射了入轨运载火箭。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遗憾的是在飞行途中三级火箭出现异常,未能成功入轨。

  但此次发射的意义非同寻常,有媒体评价说,蓝箭航天担负起了民营入轨火箭开拓者的角色,开创了中国民营火箭的先河。时至今日,蓝箭航天是国内第一个拿到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的公司,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取得行业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接受媒体采访也表示,这对于现阶段的蓝箭不失为一次“刚刚好”的发射。一方面,火箭飞行验证方面的目的已经达成;另一方面,也为团队带来了及时的警示,日后他们会更加关注风险控制。

  民营火箭腾飞之旅值得期待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前进的步伐依然坚定。“张昌武对外表示,整个团队处于“史上最佳状态”,大家并没有抱怨,而是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身处湖州的蓝箭发动机团队的工程师们也是每天起早贪黑,在山坳里组织工程建设。

  记者了解到,过去半年,蓝箭航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朱雀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各项研制工作。目前该公司“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各关键部组件已经齐套,即将进入总装和整机试车阶段。

  此外,“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方案设计工作也已完成,接下来即将转入初样阶段,开展火箭各系统产品的实际投产和试验验证工作。张昌武透露称,如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朱雀二号”预计将于2020年首飞。

  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势头和热情固然值得肯定,但也并非一劳永逸。美国Space X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较为低廉的价格是其核心竞争力。

  反观国内,目前中国两大国营航天公司的商业火箭在价格上仍然具有不错的优势。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捷龙火箭单发的成本不超过2500万元,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快舟1A运载火箭的每公斤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报价每公斤甚至不足1万美元,这给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对此,张昌武表示,快舟系列的运载火箭珠玉在前,主要是因为快舟系列火箭有不少配套设备来源于国家队,民营企业很难比它们更便宜,但民营企业可以选择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对于两者之间的竞争,张昌武认为国家队和民营企业并非绝对的竞争关系,“民营航天是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这一定位不会改变。”

  谈及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张昌武表示,中国的商业航天刚刚起步,未来在技术、产品以及市场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中国航天的新生力量,民营航天企业可依靠更加灵活的运营方式,探索新赛场,占位新赛道,补充国内航天产品空白,服务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根据各家民营航天企业公布的发射计划安排,2019年中国将有近10枚民营火箭发射升空,未来中国民营火箭腾飞之旅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