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产业互联网”大势崛起 华为引领主战场
环球网 | 来源:环球网 浏览次数:2897
摘要:

在智慧革命中,只有前2%的人能掌握世界”,吴军博士在《超级智能时代》一书,用一句话为未来做出了注解:人工智能、5G、数字化转型迅速地推动这场战役,世界在改变。



        “在智慧革命中,只有前2%的人能掌握世界”,吴军博士在《超级智能时代》一书,用一句话为未来做出了注解:人工智能、5G、数字化转型迅速地推动这场战役,世界在改变。

        一如19世纪的蒸汽机和电力,在历史的关键时点,技术带动了社会变革。这样的故事通常遵循着一个模式:新技术+产业=新产业,促使一些企业在新时代再度站上浪潮之巅。

       联网+”的狂潮热浪下,互联网技术曾被视为上帝之手,一触碰到哪个行业就可以颠覆性地改变它。然而,业界已经开始在反思这种观念,开始主张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就像一个工具箱,助力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变革,而不是去颠覆它。

       的转变,一下将华为放到了舞台中央。业界发出了新的呼声: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华为的主战场。

华为企业BG首次登场巴展

       前几天,世界的风都吹向了巴塞罗那,镁光灯聚焦在这座科技艺术之都。华为EBG首次登场世界移动大会(MWC),足以见得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成为行业大势下的必然,也与巴展主题“智能联接”相匹配。在巴展上,华为发布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平台”,欲借“技术创新”引领产业。

       华为多年坚持“平台+生态”战略。2018年,华为企业业务突破100亿美元营收,尽管路途艰辛,华为持续向500亿美元大关挺进。

       当BAT的目光移转到华为布局已久的主场,“我们从来是希望有竞争,”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在巴展霸气表示,“成功需要朋友;大的成功,需要竞争对手。”

       华为身为传统企业“先革自己的命”

       华为是如何走到今天?这几年,虽然大家看到的成果是,华为坚守战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但其实华为并非一路顺遂,过程中更是挑战不断。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曾在采访中向记者直言,“华为企业业务的瓶颈是被外界认为是‘卖盒子’的”。

       阎力大也在巴展上表示,华为是非原生的数字企业。在摸索转型的道路上,经历不少挑战和弯路。“我们面临旧系统架构老化,IT应用孤岛多,缺乏OT实时业务感知能力。”

       换句话说,对内,华为自身面临着向数字化转型在IT方面、管理层面的实际瓶颈;对外,华为的商业模式遭遇挑战:“在市场上,我能否真正成为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伙伴持续带来价值共同前进,还是以一单单销售而已。” 华为面临了迫在眉睫转型的需求。

       挑战从来不是华为的难题。2011年,企业业务刚成立,当时第一任负责人的徐文伟对企业业务提出的愿景是:做出100亿美元的规模。2014年,阎力大接任企业业务总裁,进一步拓展华为的转型大计。2018年,华为企业业务成功突破百亿美金大关,进入新的里程碑。八年时间,十倍增长。

       整体来看,华为各种业务应用上线周期从9个月缩短到1个月,库存周期从7天减少到1.2天,服务交付进度提升30%,支撑了千亿美元的巨型身量。对此,阎力大强调:“数字化转型功不可没。”

       华为的秘诀是:先向自己革命,将自己的软肋变为一门好生意。华为从传统企业革新为数字化企业,亲身克服各部门的文化与管理屏障,打通了数据资源,体会了数字化方方面面的实际效益。华为深知这条路是如何走,如何实践出来。而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莫过于华为的智慧园区。

       园区管理的硬伤造就了智慧园区

       很难想像,华为的园区管理曾经是它的硬伤。

       作为一家国际化公司,华为业务遍布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约115万人次访客量,有超过600万个管理对象,这为园区管理带来了挑战。

       “华为每年投入大量的安保人力和管理成本,但是体验仍差。一般访客造访华为,经常迷路、找不到门、难停车,节能减排只是口号,而投入成本居高不下。”阎力大说。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坦言面对数字化转型遭遇的挑战

         数字化从自己做起,于是华为在办公园区展开实验,基于数字平台建立园区解决方案。

         现在,你若想体验高科技的智慧办公园区,一定不能错过了华为。

         在华为的智慧运营中心里,各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在园区地图上一目了然,同时还能获取各类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决策的辅助。

        举例来说,针对大型园区总面临的巨量能耗问题,华为加装智能电表和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上传智慧运营中心,从而进行大数据分析,如此一来,供电、配电、用电的比例分布一览无遗。华为园区开始将电量进行合理配置后,华为基地去年一年就节约了4000万度电,相当于减少了312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又或是在消防事故发生时,智慧运营中心汇集了地理信息位置GIS、视频、融合的ICP,使响应时间可从7.5分钟降到2分钟以内。

       从技术层面来看,华为园区基于“数字平台”,实现了人、车、物等所有管理对象的全联接,同时全面打通了园区22个业务子系统,实现了园区的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

       大家都谈平台,华为“数字平台”有不同吗?

       华为精心打造的“数字平台” 和其他平台有何不同?当业界焦点移转到“产业互联网”,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的华为,能为产业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阎力大厘清了数字平台的概念。他常遇到有人问:大家都在谈平台,你这个平台跟别人谈的平台,有什么不同?对此,阎力大强调,两者在观念上完全相异。 “现在人们普遍谈的平台,指的是像Airbnb、滴滴打车、美团等等做一个虚拟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让供方和需求侧进行匹配,它不创造任何实体东西,而是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的一种交易”。相较之下,华为今天谈的“数字平台”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华为做的是技术创新,与前者思维截然不同,要联接的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

       对于这个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平台”,阎力大解释道,“它可以理解为,部署在云上的:一组软件管理平台+一个数据湖+一组开发工具,三者被封装在一个平台中。”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Paas层的概念,它们被包在一个平台里。

当产业互联网在近期成为热门关键词,华为已在 "平台+生态"耕耘多年

       第一,数字化转型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意味每种技术都有一个管理平台。例如,物联网管理平台部署在云上、智能视频管理平台部署在云上、大数据分析平台部署在云上,包括华为公司的强项——集成通信平台,它们都是一些软件所构成的管理平台,在它之下,皆有需要管理和联接的不同对象。而能完整提供包括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等多种技术的公司,业界甚少。

       第二, 通过数据湖实现各种数据管理,包括物理世界数字化以后的数据、生产数据,各种数据打通之后,形成一个数据湖。提供面向行业场景的数据规划、模型构建服务,实现数据价值挖掘和共享。

       只有上述的管理平台+数据湖还不够,华为在上层做了使能应用开发的开发工具,使得应用开发商更方便、更快捷、更敏捷地进行应用开发。对应用开发商来讲,需要调用下面各种资源,如视频资源、管理数据、物联网数据、通信能力等等。 华为提供的工具,实现了快捷的调用,甚至拖拽式的开发。在华为,有些应用甚至一星期就可以上线,因为开发的环境变得更加敏捷了。

在巴展中,华为发布了数字平台,欲引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我们推出这个数字平台,就是应对一个非云原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面临的种种挑战。”阎力大表示,“应该有像华为这样一个公司,把这样一个封装好的平台提供给你,降低你公司的人才需求。对你来说,数字技术并不是你的强项,你的强项是你对所在行业业务的理解。而怎么样把你在这个行业的积累,运用数字工具的形式将之沉淀下来,这是我们帮你去实现的。”

         产业互联网,华为主战场

        在BAT纷纷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华为早已在全球取得广泛进展。巴展期间,新加坡星展银行、土耳其航空、意大利撒丁岛、DHL、奥利地联邦铁路等各国领先企业,都分享了与华为一起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

        华为企业业务突破100亿美元后,阎力大称企业业务进入2.0阶段。他向记者表示,继续放眼向500亿规模大关挺进。

        当然,这个行业仍旧竞争激烈,在云市场里,从来不缺的就是巨型竞争对手。阎力大不避谈竞争:“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会给这个市场带来很大的活力,它们一定有自己的优势,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公司学习的。”

        阎力大笑称,华为其实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华为有一条企业文化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换句话说,一定要放开心胸、打开眼界。“这么多年,我们非常关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技术,甚至其公司内部的组织、流程、人才,我们有很多的学习。” 阎力大表示,“我们从来是希望有竞争。”

       “成功需要朋友;大的成功,需要竞争对手。”在巴展上,阎力大引用了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深入人心的一句话,为企业业务的下一步做了总结。

        确实,华为今日的成就,可以说是“向自己革命”所造就的。挑战对华为从来不是问题,从传统企业摸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不避讳谈同业竞争,设立远大目标,十年研发的持续投入,坚守清晰战略和自身优势,一路引领至今日,华为企业业务已在国际崭露头角。因为华为要的,从不是短暂眼前的成果,而是放眼一个更大的成功。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