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中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凤凰网评论 | 来源:凤凰网评论 浏览次数:1111
摘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非常关注,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非常关注,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

  从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新兴数字经济》报告,首次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工信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初步测算,2018年上半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GDP比重达到38.2%。《2018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指出,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我国数字经济未来整体上仍然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4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19.4%。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此后,连续三年,数字经济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则更是浓墨重彩地加以强调,要“壮大数字经济”。全国两会之前,有27个省份在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在被视为风向标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表彰大会上,马云的头衔就是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的内容,与“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放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数字经济的很大一个作用与目的,就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数字经济中,新旧动能的转换一直在进行,新的趋势从旧业态中孕育,“新动能”源于“旧势能”。比如,边远山区做电商,路途遥远,一单水果,运费远大于农产品本身价值,这就阻断了传统电商的可能性。如果能积聚订单,摊薄成本,就可以直接包大货车,从新疆运到内陆,然后再分发快递出去。但是,这种模式要求快速而低成本的汇集大量的订单。随后,社交电商模式率先出现在中国,利用其低成本聚集订单的优势,显现出在消费扶贫方面的天然优势。

  数字经济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再创新的过程,智慧物流、智慧工厂、数字化技术、机器人等技术的兴起,很大可能成为未来的经济之星,不过,另一类虚拟数字创意经济,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增了数字创意产业。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已超过2100亿元,达2144.4亿元,同比增长5.3%,占同期全球市场比例约为23.6%。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25亿。高盛分析师预测,中国网络直播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达到15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有这样一个经济学笑话,一个卖烧饼的和一个卖烤红薯的,如果他们吃了自己出售的实物,则不计入GDP,如果他们相互购买对方的产品,则计入GDP。其实,这并非笑话。人们劳动、消费,本身就是经济活动。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个笑话的内容会变成:程序员花钱看小姐姐直播,小姐姐花钱买程序员做的游戏皮肤,然后,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会在整个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与烧饼与烤红薯的故事一样,这也是真实的经济活动。

  只有认清某些形态的数字经济的本质,才能理顺逻辑,给其相应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政策才有了逻辑基础。如果把短视频、自媒体、信息流、各种游戏看作一个“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看做一个“实在的经济活动”,才能把“主播发一段视频”,“作者写一篇文章”,“粉丝观看一段直播”和“纺织女工织一段布”“群众买一件衣服”视为同等的、因此也是必然的、必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而不是视为一种“不产生、或仅产生很少的使用价值,因而没有太大价值的娱乐活动”,然后,才能给以这些新业态以适当的经济地位,并制订与之相关的、合理的数字经济政策,比如,版号限制、内容审核等政策才能向着更审慎、包容的方向发展。

  数字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在必然,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则给出过一个研究数据: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26%。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接续转换”的连续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技术弯道超车的过程。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些方面,中国已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个优势保持并扩大,是接下来的历史重任。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