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中国智能产业处于春夏之交 要打牢基础实现从集约到集群的转变
北方网 | 来源:北方网 浏览次数:1362
摘要:

12月3日,天津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社科联在天津大礼堂举办人工智能知识教育普及宣讲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做专题报告。

  12月3日,天津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社科联在天津大礼堂举办人工智能知识教育普及宣讲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做专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的主题,李德毅院士回顾了人工智能的“过去”,介绍了工智能的“现在”,描绘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并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来自市级机关、宣传、统战、科技、金融系统的8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参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目前,我国智能产业的产值仅占GDP总值的万分之1.8,要达到2020年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意味着人工智能产业要有十倍以上增长,而要达到2030年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万亿元的目标则任务更为艰巨。”李德毅院士认为,我国智能产业的现状还处在孕育阶段,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没有到来。

  他介绍,我国智能产业的77%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主要表现为集成产品和问题解决方案内生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智能化需求牵引,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017年我国AI创业公司获得融资超500多亿元,但同年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普遍亏损。智能产业遭遇商业落地之痛。

  李德毅认为,智能产业要打牢基础。不能仅靠需求牵引力,要集聚科技原动力,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下功夫。要防止各行各业都穿上智能的“马甲”,把智能产业的量“闹”大。此外,智能产业还要跳出始于科研,止于示范演示和成果奖励,难以形成市场产品的尴尬境地。“如果用‘春生,夏发,秋收,冬藏’来衡量智能产业的发展,中国当前的智能产业大概是在春夏之交。无论是长三角、京津冀还是粤港澳,各地区都要经历一个从集聚到集约再到集群的过程,才能真正形成有特色的百亿元规模的产值。”李德毅说。

  李德毅还在报告中分享了他对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美好愿景:到2030年,争取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要达到300台左右;各种无人农机和机器人成为新一代“农民”;全国大中医院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近一半国产化;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平均每人都能拥有一台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人们的生活因人工智能而变得更美好。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