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阿里钉钉斯成:数字经济需要产业生态进行融合
凤凰网商业 | 来源:凤凰网商业 浏览次数:2120
摘要:

日前,由亿欧主办的2018企业智能创新峰会在京召开,阿里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获得“年度产业创新者”殊荣。

  日前,由亿欧主办的2018企业智能创新峰会在京召开,阿里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获得“年度产业创新者”殊荣。阿里钉钉副总裁张斯成(花名斯成)应邀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钉钉助力经济数字新发展”的主题演讲。会后,斯成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就外界关注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产业数字化正在开启黄金十年模式数字经济是当前举国上下在热议的话题,对于阿里巴巴集团及钉钉如何参与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这个话题,斯成表示,数字经济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并不是陌生话题。早在2015年前后,阿里巴巴内部就提出了对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思考,随后制定了“五新“战略,特别是在今年8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更明确提出助力建设“数字中国”的蓝图。

  对于钉钉而言,作为数字中国的基础设施之一,更加关注经济数字化中产业数字化的进程。钉钉的愿景是“实现简单、高效、安全、快乐的工作方式”,如何帮助中国4300万企业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是钉钉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对于任何企业,不论规模,数字经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 斯成进一步解释道,当一个产业里大部分企业实现了数字化,产业就完成了数字化,也自然完成了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产业数字化加上生活数字化,经济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才能相得益彰。在全面实现经济数字化的基础上,才能发掘更多的数字化经济的机会,推动社会进化。

  对于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落地,钉钉提出了简单的“三级跳”路线图。首先要从管理思想变革开始。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维度、广度、深度都在发生变化。管是手段,理是目的。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是全员共享、全员共理,成员只有角色和责任之分,没有等级之别。从全员的管理思想变革开始,进而改变和升级工作方式,最后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创新创造力,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组织。

  企业服务持续贯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全场对于外界热议的“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斯成认为互联网不分上下半场,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就像经济一直存在消费和产业两大领域,互联网也一直存在To C和To B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各有侧重但绝非泾渭分明。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四年,一直是在消费与工业两个市场进行切换。从1994年开始,全中国都在拥抱互联网,无数创业者在To C到To B的广阔领域内进行试错,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重大挫折。从2004年开始,To C领域逐步回温,发展飞速,而且在资本的助推下登峰造极。从2014年开始,To B领域回归舞台中心,特别是企业服务这个版块再次焕发勃勃生机。这波澜壮阔的变化背后是不断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性需求。

  对于今年炙手可热的“产业互联网”,阿里巴巴已经默默耕耘了多年, 并一直紧贴为企业客户创造真实价值这一核心。钉钉团队传承了阿里人的优秀基因和文化,可以说是互联网里最懂企业服务的,也是企业服务里最懂互联网的。 不止连接更要融合,钉钉生态注重内生式成长今年8月份在重庆DING峰会上钉钉发布“春雨计划”,11月份第一个钉钉空间在杭州正式投入运营。钉钉在产业生态发展上动作频频,引起业内极大关注。

  斯成认为,“春雨计划”和“钉钉空间”是相辅相成的策略,前者是通过发动社会资本的力量,帮助在企业服务领域创业的伙伴解决发展中资金和资源的问题。后者则是发挥阿里巴巴及钉钉在企业服务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通过独有的“6+1”的赋能体系,帮助优秀的伙伴更快的实现“内生式”的发展,更好的提供服务给中国的大中小微企业。

  如果后者运营的效果明显,自然也会激发前者更大的积极性,更加踊跃的扶持优秀的创业伙伴。这样就能实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正向循环。 钉钉空间的主旨是“在一起”,也就是“工作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快乐在一起”。钉钉期望以钉钉空间作为一个样板,帮助产业生态真正做到专注高效的“融合”,而不是泛泛低效的“连接”。

  钉钉将通过特有的“6+1”赋能体系,在产品、技术、运营、服务、市场、组织,以及资本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伙伴扶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斯成透露,“春雨计划”进行扶持的对象会有两类,一类是与钉钉在业务上进行深度融合的伙伴,一类是资本机构推荐的优秀创业公司。“春雨计划”第一批参与的资本机构有七家,目前还有十几家机构主动希望参与其中。

  由于钉钉只做战略性投资,关注的如何支持业务发展,所以对投资伙伴的挑选同样比较严格。目前,入驻钉钉空间的创业伙伴都是春雨计划的重点考察对象。所有最终进入“春雨计划”获得扶持的伙伴,都将成为钉钉的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