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
中国进口这些年,相关政策经历了哪些变化?
经济观察报 |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次数:1397
摘要:

即将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消费地型展会,预示中国进口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即将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消费地型展会,预示中国进口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1月2日,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武雅斌接受了经济观察网记者的专访,梳理了中国进口这些年的政策演变和发展历程。他对经济观察网说,中国正在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中国所追求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再单纯追求贸易的体量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在武雅斌看来,扩大进口有利于补齐国内贸易转型升级的短板,丰富国内整体产品的供给,优化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也会对国内同类产品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端提升产品活力和竞争力,从世界角度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机会。

  近年来,学术界也正在感知到进口的重要性。武雅斌介绍,在此前的国内外贸易理论研究和具体政策实践中,总体来说,重视出口、低估甚至忽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此,他花了半年时间,会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及国内外专家对于进口贸易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共同完成了《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将于2018年11月7日上午于进口博览会发布,希望能够弥补国内外贸易理论研究的短板。

  经济观察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历史上比较重大的几个节点是什么,都出台了什么政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武雅斌:中国进口政策沿革主要经历了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期间的进口起步阶段,1979年至2001年入世前的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阶段,以及2002年至2016年从鼓励出口向“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转变的三大阶段。着眼于2018年的对外贸易工作,中央政府在2012年提出要“扩大进口”,并于2017年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这一深刻转变反映出中国对于进口贸易在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中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强化。

  1、1949--1978年,进口起步阶段。

  1949 年到1978 年改革开放期间,是中国进口贸易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扭转对外贸易的长期逆差,全面实施对外贸易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对外实行统制贸易、对内在经济上自力更生的政策目标,中国政府在外汇使用、贸易企业经营范围、信贷等领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手段,以达到对私营进出口商的限制、利用、改造并逐步予以替代的目的。在对外贸易统制政策时期(1949—1953),在国际方面,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国内方面,多年内战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任务极为繁重。这使得该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出战时经济的特点。1950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对外贸易暂行管理条例》,后又颁布了《暂行海关法》,采取对外贸易企业和外商机构审批登记制度和进出口商品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制度和审核进出口价格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适用于外国在华的5000多家进出口公司和国内4000多家私营进出口商。这一阶段实行进口控制和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有限的外汇能够集中用于国民经济最紧要的地方。经过三年经济恢复阶段,中国进入了国民经济建设时期,从1953年开始正式实施计划经济,将国民经济纳入单一计划经济轨道,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中国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在该阶段,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1953—1979)。从1953 年到改革开放,中国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行保护性关税。二是实行进出口计划管理。三是实行进出口经营权管理。四是实行外汇管制。

  2、1979-2001年,出口为主、进口为辅阶段。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对外开放的方针在于“促进出口、限制进口,保护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证国家关税收入”。在对外贸易方面,引入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通过引进外资等一系列增强竞争力的措施,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0 年代以来,中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

  3、2002-2016,进出口并重阶段。

  以2001年正式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以鼓励出口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导向,也开始面临更加严格的国际约束,并逐步向“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的阶段转变。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不仅全面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还在WTO减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开放。在货物上,中方多次自主降税。2017年对包括服装、化妆品在内的187个税目的产品大幅自主降税。在服务上,中国加入时承诺开放100个部门,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开放了近120个部门。例如,中国在自贸试验区中金融、分销、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均超过了加入WTO 时承诺的水平。

  4、积极扩大进口阶段

  中央政府于2012 年提出了要“扩大进口”,并于2017 年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这反映出了中央政府对进口工作的重视。

  2011 年12 月14 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 年中国外贸的发展路径与目标: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对比前一年强调的“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2012年1月1日起,中国对730 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商务部外贸司也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进口。2012年4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扩大进口”,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20个部门起草形成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并提出,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推动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该文件正式强调了“积极扩大进口”在贸易政策中的重要性。

  经济观察网:纵观历史,各个年代里,中国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规模、产品结构、贸易伙伴方面?

  武雅斌:从进口规模来看,1871—1948年,中国对外贸易基本呈现贸易逆差的状态,进口总额一直大于出口总额,这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趋势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进口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基本不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呈逆差形势;改革开放后,进口与出口贸易额增长明显,除偶有年份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而有所下滑外,基本呈现跳跃式的增长态势。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货物进口总额已从2001年的2400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9万亿美元,总计20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3.8%,是全球年均进口增长的两倍,中国也是54个WTO成员的前三大货物出口市场之一。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资料的比例高达91.5%,其中用于生产的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占进口总价值的51%。此外,中国还进口了大量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国防工业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和原材料;60 年代,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家庭用品的需求增加,中国的消费品进口量开始增加,用于生产的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的进口量大幅下降;70 年代开始,生产资料的进口比重又反弹上升,达到了81%,除成套设备及新技术占进口的比重有所增长外,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有色金属、钢材等)的进口增幅也较大,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比例严重失调,只能通过大量进口加以弥补。1980—2001 年间,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中,除了1980 年,初级产品的比例为34.8%,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为65.2%,其他各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所占比重在80%—90% 之间,而初级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在10%—20% 之间,二者所占比重相对稳定。2001-2009年,进口贸易的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09 年以后,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国进口贸易分类产品中所占比例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处于逐年递减的状态。在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贸易结构和规模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出口结构更加优化。此外,中国对于服务地进口规模在入世之后也不断扩大。从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大,但新兴服务业增速已逐步超过传统服务业增长速度,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不断优化。

  从进口贸易伙伴角度看,入世之前,中国的进口来源大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越南、泰国等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与非洲、南美洲以及中西亚地区的经贸交流并不密切。然而,2017年中国进口贸易的前十大伙伴国是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瑞士、泰国和越南,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规模也在近20年间明显扩张。

  经济观察网:将于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口博览会,将对于中国的进口结构带来什么的变化,对于进一步扩大中国进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武雅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政府提升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的贸易政策,明确提出将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

  相较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交会)和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义博会)这类典型的出口型、产地型博览会,以及一些区域性的消费地型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消费地型展会,意义非凡。进博会既包括中国馆所在的国家展区,也涵盖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汽车展区、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等六个按商品分类的专业展区,以及服务贸易展区等共计八大展区。同时,与进口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提供了专业的讨论平台。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预示中国进口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赋予将于进博会上发布的《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一书以重要意义。该书全面梳理了有关进口贸易的各种理论,系统总结了中国进口贸易的政策和实践,更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中国未来进口总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揭示了进口贸易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引擎”作用,刻画了中国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历史进程,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理论进行了一点有益的探索,也为广大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经营决策者提供了一些借鉴。

  经济观察网:进口产品对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武雅斌:进口贸易对于市场竞争、要素供给、消费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扩大生产型中间品及部分高科技最终品的进口有助于增加国内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促进生产要素从引进、培育到释放的战略提升,为国内产业转型注入更多竞争,并从技术溢出效应中获益;有助于激发国内产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活力,逐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另一方面,扩大消费品进口有利于增强国内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可以成为各国妥善处理和解决与他国贸易摩擦乃至潜在冲突的手段之一。

  具体来看,扩大进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扩大进口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2. 扩大进口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3. 扩大进口意味着进口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全方位优化;

  4. 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和缓解贸易摩擦;

  5.扩大进口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国责任担当;

  6. 扩大进口反映了中国支持多边自由贸易的坚定态度。

  总而言之,中国所追求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再单纯追求贸易的体量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扩大进口有利于补齐国内贸易转型升级的短板,丰富国内整体产品的供给,优化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也会对国内同类产品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端提升产品活力和竞争力,从世界角度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机会。

  经济观察网:进口产品对于全球价值链与进口贸易的关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武雅斌:全球价值链理论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具体来说,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和相关生产者将产品或服务从概念设计到完成生产所进行的全部活动中,包括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分销、售后维护等。价值链打破了传统的连贯式生产过程,使得具有不同生产优势的国家可以集中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够受益于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的整合效果。

  此外,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生产全球化整合的过程。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出现重大转型,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演变为产业内分工,进而延展细化为不同工序、增加值环节之间的分解,全球价值链模式成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方式。例如,很多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是在美国和日本进行设计,但其精密的组件如半导体和显示屏则是在韩国或者中国台湾进行生产,最后在中国大陆进行组装,并在欧洲、美国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

  当今世界超过三分之二的贸易以中间品而非最终品的形式进行。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涉及大量中间品进口贸易,因此中间品贸易成为影响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贸易效率的关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附加值分布极不平衡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控制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生产者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口贸易及其结构的优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转变被动地位的重要契机,采取科学合理的进口政策促进进口竞争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