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越来越热,美术馆也在思考如何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手段展现这一热点。上海当代艺术馆明起至2019年1月3日为公众呈现展览“众妙之门”,展出20位中外艺术家的24件/组作品,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传统艺术等多重话题,旨在链接科学与艺术的视野,拓展艺术展示的边界。
谈到人工智能,人们最担心的是会不会被其取代,但当代书法家王冬龄却自信地说“书法永恒”。展厅的入口处呈现的就是由王冬龄与AI技术团队联合打造的展览同名装置作品。《众妙之门》装置由机械臂—笔—摄像头—屏幕四部分组成,作品以“递归与道”为创作灵感及核心,各部分相辅相成。王冬龄说:“和人工智能的对话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书法这门艺术的不可取代性。我们看几千年前的墨迹仍然非常感动,因为在书法里有作者当时的情感、情绪的承载。”他认为,艺术家应与人工智能对话,有时候,机器人制造的“意外”艺术效果也给艺术家带来启发。
在展览中,艺术家严培明通过不断反复绘画再现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作品《我的母亲》不仅表达无尽的思念,更帮助艺术家完成与灵魂的对话。油画家石至莹第一次尝试做装置作品,作品《圆光》所使用的菲涅尔透镜是她在数种不同的透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她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汀·菲涅尔19世纪的发明竟能完美诠释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这次展览也让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把科学与艺术很好地结合。”
生物科学技术也助力艺术家探索生存的终极话题。展览中多件作品通过影像、新媒体互动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段讨论DNA生物工程、细胞繁殖、宇宙运作等话题,以技术手段质问当下人类对于“永生”的追求。策展人孙文倩表示,展览更多的意义是探索,探索艺术和未来科技的关系,探索什么样的艺术可以走得更远,探索当下社会的“心灵殿堂”。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苹果、三星、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魅族等企业纷纷布局AI(人工智能)手机,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024-03-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