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开放共享
《先锋》 | 来源:《先锋》 浏览次数:1883
摘要: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传统产业转型增长的“新蓝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传统产业转型增长的“新蓝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夯实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为培育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市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成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是指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首先,数字经济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数字经济利用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的模式,与传统产业融合,可以帮助传统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其次,数字经济是消费升级的技术基础。以电子商务、数字游戏、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得到改善和升级。再次,数字经济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助推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能实现对贫困人群的精准识别,拓展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升脱贫成效。此外,数字经济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加速器。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通过实现互联网互联互通,有助于保护各国利益,打破传统国际贸易模式,提供就业和贸易机会,为各国打开国门提供了新的路径。

  数字经济深刻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6.7万亿,占GDP的比重达到32.28%。“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18)”显示,成都的城市总分,排名全国第五位,领军新一线城市。在城市治理的排名中,成都位列全国第一。成都市利用“城市数据大脑”通过摄像头汇聚各种交通信息数据,迅速分析并制定出合理方案,自动调整信号灯,缓解交通拥堵。其他智慧化城市治理手段还有二环高架云管理、能给电动汽车充电的智慧路灯、通过二维码讲故事的井盖、共享停车平台、共享单车智能监管平台等。由此可见,现阶段成都在数字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在数字经济的制度方面, 2017年7月,成都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对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以全链条思路探索改革的有效途径。2018年3月,成都发布《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聚焦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兴软件服务、电子核心产品制造三大领域,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该方案明确,到2022年,成都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在数字经济的产业方面,2017年,成都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400亿元。成都是国家八大通信枢纽之一,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骨干光缆通信网络的枢纽节点,通信承载、网络交换和信息聚散能力全国领先;国家IT产业重要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先后引进格罗方德、中国电子、清华紫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领域形成了完整产业生态。2017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400亿元。成都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城市、“游戏第四城”和“手游之都”。

  在数字经济的人才方面,成都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和4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位两院院士、16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年28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其中软件方向本科以上毕业生超过4万人。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代表,建立起一系列创新平台。

  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方面,成都大力推进城乡宽带覆盖、城市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平台建设,为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11月成立了成都市云计算产业联盟,60余家本地企业和高校,有助于推动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云计算生态产业链。

  数字经济在成都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城市治理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展均衡,走在全国前列。相比传统行业的长期资金、技术积累,起步差距较小的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成都“弯道超车”的机会。

  成都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尽管成都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但还存在着创新驱动数据驱动能力不足、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势不突出、跨界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

  创新驱动数据驱动能力不足。2017年成都专利申请授权量持续增长,全市专利申请113956件,平均每日申请312.2件。截至2017年底,成都有效发明专利30519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2件。但与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势不突出。在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成都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新兴业态的大企业。例如,滴滴出行、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均诞生于北京;浙江省以阿里巴巴为龙头带动形成互联网深厚土壤,孕育了人工智能、分享经济、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相比之下,成都在发挥如极米科技、优易数据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基于数字经济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跨界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信息技术人才集聚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企业薪酬指数低于北京、上海、浙江,对高端互联网人才吸引力不足。科研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电子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经济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尤其紧缺。复合型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大部分企业缺乏精通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

  推动成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为发挥数字经济对成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议从以下五点着手,推动成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加大数字经济资源整合。发展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和交易服务。首先,建立海关、税务、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工商、交通、邮政、金融、信用保险多位一体的“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统一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备案认证、信息管理服务,实现企业“一次备案、多主体共享、全流程使用”。其次,探索数据中心规模化运营服务机制,发展云计算服务,开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业务。再次,重点支持大数据软件园发展,加快推进大数据压缩处理服务及设备生产基地、大数据分析等项目建设,建设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推进新型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加强数据应用服务的开发和推广。建设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汇聚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此外,完善大数据交易所运营模式,探索发展数据商品交易、算法交易、数据服务交易、商业数据衍生品交易等交易品种,发展数据资产评估、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质押、大数据融资等配套业态。

  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改进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治理方式。修订完善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条款,提高数字经济政策的创新包容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实施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尚未纳入负面清单的行业一律实行无门槛准入,对于纳入负面清单的行业一律采用先照后证管理。探索开展针对数字经济的专项统计研究,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发挥平台、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等主体在治理方面的比较优势,构建协同治理方式。

  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合作。深化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成都分中心,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和数字“一带一路”信息港,强化大数据平台与“一带一路”国家航运、贸易、物流、金融、信用、税务、法律等大数据资源的对接,建设专题数据库,服务“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高度重视数字贸易与投资规则,主动参与各种平台上的数字贸易与投资规则谈判,抓紧提出有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规则标准、立场方案。支持企业采用境外投资并购、海外参股、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制定统一的存储和传输标准,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共同推广中国数据标准。加快建立与数字产品及贸易相关的国内配套制度,包括个人数据使用规则、互联网访问与使用规则、电子交易认证及跨境数字传输的相关国内规则等。尽快在数字贸易本地化壁垒、政府采购等领域研究相关机制,对接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简化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程序,在数字经济领域深入推进“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改革。

  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工)院校加强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产教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紧缺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支持在设立分院(所)。健全留才和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采取公开选拔、引进挂职、引进任职、市场招聘、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专业化人才。鼓励数字经济领域海外高端人才就业创业,进一步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与生活居住环境,积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将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科技人才纳入“蓉城人才绿卡”管理,在落户、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库,形成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和智力引入机制。

  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实验室、网络安全信息大数据中心,引进或孵化一批大数据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企业。建立网络安全态势动态感知云平台,准确掌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及时发现和修补技术漏洞等安全隐患。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网络安全信息数据的动态采集和有效存储。探索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合规应用的监督和审计,加强流通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切实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安全和数据利用安全。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监测响应体系,加强安全评测、电子认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性工作,提升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