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
卢山: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 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电子报 | 来源:中国电子报 浏览次数:3814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从侧面凸显了信息化在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从侧面凸显了信息化在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定决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融合发展新特征,如何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国电子报推出“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专栏,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咨询机构、业界专家撰文,阐述新时代两化融合的新内涵和新特征,为创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此文为专栏文章之六。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运用”。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切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一、进一步深入理解互联网的新时代特征

  (一)从技术看,互联网加快构建万物互联支撑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即形成人、数据和设备之间自由联通的全球化网络。随着智能传感器、NB-IoT(窄带物联网)、5G等技术的进步,万物互联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一是信息提取能力提高。近年来,微机电系统、智能仿生学、AI算法等技术快速发展,传感器持续向微型化、多功能和系列化演化,携带各类智能传感器的设备成为移动、泛在、高效的新一代网络终端。二是数据传输成本下降。相比10年前,传感器价格下降了54%,联网处理器价格下降了98%,带宽价格下降了97%,成本降低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商业化的可能性。三是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企业业务系统的云端改造和云端迁移步伐不断加快,通过集中式远程计算资源池,为物理世界不同粒度的数据应用场景提供了强大而廉价的计算服务能力。

  (二)从理念看,互联网进一步加大开放共享力度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一方面,开放思想逐渐深化。互联网在生活和消费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应用不断涌现,鼓励人们打破思维定式,应用互联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共享精神逐渐被接受。在互联网应用大量普及的情况下,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新兴人群对于“拥有”和“所有权”的观念在逐渐淡化。流量思维、迭代思维、平台思维等互联网精神与传统企业深度融合,产业链合作、渠道建设和生态构建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共同选择。

  (三)从模式看,互联网加快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目前全球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创新活跃、带动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等商业模式日益发展壮大,基于平台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是电子商务平台向垂直化演进。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工业电商等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模式快速发展,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二是共享平台向消费领域全面延伸。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等技术逐渐成熟,催生了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一批创新产品,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供需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资源汇聚平台加快重塑产业生态。企业通过互联网整合金融、服务、人才、技术等关键资源,发挥平台的网络规模效应,推动形成各方深度参与、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有力抓手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振兴实体经济重在做大做强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一)融合发展是实现质量变革的重要手段

  融合发展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焊接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一是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融合发展带动创新设计、科研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广泛兴起,有利于创造高附加值,助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通过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打通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快速反馈、正面激励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从而有效减少信息流在组织链条上的停留时间。三是融合发展提升产品生产质量。制造企业通过网络空间获得准确的关键信息,还原物理世界运行状态,实现动态优化、及时修正的数字化、精确化管理,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二)融合发展是推动效率变革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从生产、管理、交易等角度重塑了制造业发展模式,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产业发展特征日趋明显。从生产效率看,互联网通过集成将数据汇聚到云端,将现实的物理空间和物理时间聚合到平台上,在云端进行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计算等信息交互,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管理效率看,企业以互联网为脉络,将业务条线横向整合、纵向贯通,形成开放、协同、扁平化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结构,为提高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从交易效率看,移动互联时代买家和卖家通过互联网直接沟通,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渠道,提高了供需信息的匹配效率,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三)融合发展是加速动力变革的助推剂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新旧增长动力正在转换,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融合发展持续挖掘传统制造业发展潜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也有潜力。通过融合发展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可以为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注入信息化的基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融合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培育新产业新动力的重要方向。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正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变革新趋势,着眼中国经济社会迈入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举旗定向,完善融合发展顶层架构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研究制订关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行动计划,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聚焦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一是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设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构建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的工业网络体系。二是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实施工业APP培育、工业企业上云、平台试验测试等重点工程。三是推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支撑平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突出示范引领,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一是围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持续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建设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等技术支持平台。二是继续实施制造业“双创”专项,支持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双创”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贯标推广,研制两化融合数据地图。

  (四)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演进升级,促进提速降费,不断缩小数字鸿沟,继续国际带宽扩容。二是提高工业基础支撑能力,持续推进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实施“芯火”创新行动计划和智能传感器产品提升工程。三是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构建并完善制造业知识产权协同推进体系。

  作者卢山,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相关推荐: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专栏

  工信部信软司: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信软司王建伟: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之以恒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信软司廖凯: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信软司史惠康: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信软司冯伟: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