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教师吗?
狮之网 | 来源:狮之网 浏览次数:1499
摘要:

2016年3月,AlphaGo 4:1战胜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发展人工智能的热潮席卷全球。

2016年3月,AlphaGo 4:1战胜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发展人工智能的热潮席卷全球。

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中,有一点最为引人瞩目: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的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

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若隐若现,时隐时现,是否会从人类社会的职业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论。

悲观派教师一职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在“学校消亡论”(如“学校”将转型为大大小小的“学习中心”)的大背景下,至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无存在必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乐观派则信誓旦旦声称“教师”始终“在场”,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教育的鲜活现场里,岂能没有教师的嘹亮声音和独特影像?

无论双方的论战还要持续多久,人工智能将与教师职业发生正面遭遇,几乎已成既定的事实。在此前提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当教师遭遇人工智能,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试测评,也可以纠正、改进学生的英语发音;而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除此之外,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支教等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也被看好。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学生可以使用Si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由此看来,低端的机械性、重复性劳动,人工智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胜任;高端的授业解惑方面,任何一位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也似乎都无法与享有海量资源、动用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相媲美。人工智能与教师的较量,教师似乎已经落于下风。

然而事情真的就像这样简单吗?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它的实施者——教师是富于情感和智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类,这些特质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

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的品质等。

在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指望教师与人工智能去拼“硬件”,显然是不现实的。面对此情此景,不妨换个思路,既然“教书”的部分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完成,何妨将“育人”的智能发扬光大,由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者等方向转变?

须知,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实现人生价值。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因为教师必须适应变化的教学政策和教学环境,面向不同性格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处理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问题。因而即便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也大可不必担心教师一职遭到淘汰。

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极大变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使教师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相应地,教师要从面向知识体系的传授,转向面向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运用能力是教师所应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