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华大基因要求员工活到百岁后续:不开电梯 员工站着敲键盘
证券时报网 |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1258
摘要:

华大基因不会仅仅为股价、市值打工,而是要为社会和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

  华大基因当前的目标是“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

  华大基因的市值不足600亿,距离最高点已近“腰斩”,但依然维持了近140倍的市盈率。

  华大基因的办公楼内,普通电梯处于未开放状态,办公室摆放着健身器材,格子间设置了鼓励员工运动,可以站着办公的小隔板。

  华大基因:致力预防预测的基因行业“名片”

  2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基因测序一无所知,如今,数百万准妈妈已通过华大基因提供的产前基因检测服务,准确了解了自己体内胎儿的健康状况。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更是人们对基因这个新兴行业的认知进步的体现。其中,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名片”,华大基因在推动行业认知上贡献卓著。

  华大基因耀眼的,是中国唯一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文超过百篇,展现出极强的科研实力;自与资本市场“结缘”后,被投资机构“疯抢”,更以“基因行业第一股”的身份登陆创业板,上市之后市盈率最高达800多倍,市值超过千亿元……

  华大基因也是一家特立独行的公司,创始人总以大胆敢言闻名。就在最近,董事长汪建的“员工活到100岁,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等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最终,华大基因表态称“这是董事长对员工健康的一种期望”,平息了风波。此外,华大基因的估值是否过高?市场也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如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所言:华大基因一直在争议声中不断成长壮大。

  华大基因还是一家饱含情怀和充满责任感的企业。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报道团到华大基因位于深圳盐田的办公区采访,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华大基因在公益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尹烨对采访团表示,华大基因的愿景是:希望在为人类预防预测肿瘤方面做出贡献。

  采访团也了解到,华大基因在商业布局上也领先同行,如在测序仪上的大手笔投入,在大数据上的发掘及再应用等。领先的科研实力加上全产业链布局,构成了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具备了代表中国企业与世界级巨头竞争的实力。

  当前,基因测序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有机构预计,到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0亿美元。

  但华大基因始终强调自己并非一家只注重盈利的企业。公司一直在推进民生项目,要实现国内外民生全覆盖,公司在实现精准医疗普惠上做了很多工作——将行业做大,对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确很有利。

  致力解决人类肿瘤防控难题 不只情怀更有核心竞争力

  带有华大基因署名文章的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的封面被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因为文章太多,图片太多,整面墙都给占满了。数百平米的大展厅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身份的参观者,带着朝圣般的目光,看着现场展示的测序仪,或许开始什么也看不懂,在听懂了现场人员的介绍后,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惊叹……

  这是华大基因,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基因企业,在位于深圳盐田展厅的日常一幕。

  从2017年7月以“基因测序第一股”的身份登陆A股,曾经19个涨停,市值过千亿,到如今市值不足600亿,关于华大基因的市盈率是否过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无可争议的是,作为新产业的代表,华大基因不只是行业龙头,更在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普及上功不可没。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采访团走进华大基因,并对华大基因CEO尹烨进行了专访。这个在1年前上市时宣布“华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的CEO,再次表示“华大基因不会仅仅为股价、市值打工,而是要为社会和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华大基因当前的目标是“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

  领先奥秘:研发优势+全产业链

  华大身上有许多亮丽的标签:被称为深圳“企业三宝”,与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齐名;是中国唯一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运营全球第四、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

  上市公司华大基因以华大医学为主体,无疑是华大基因资产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板块。2017年,有“基因测序第一股”之称的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之后,股价一骑绝尘,首发之后连续19个涨停板,股价历史最高达到261.99元/股,IPO时市盈率高达814倍,公司市值最高时已突破了千亿,意味着它成为了中国新诞生的千亿级科技公司。

  如今,华大基因的市值不足600亿,距离最高点已近“腰斩”,但依然维持了近140倍的市盈率,在申万医疗器械行业中市盈率排名第三位。

  华大基因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从华大基因的财务报表中可看到一些答案: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总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2018年一季度,华大基因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3.13%和6.71%。

  华大基因共有四大业务板块:生育健康类服务,2017年的营业收入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22.28%;复杂疾病类服务,2017年营业收入达4.57亿元,同比增长19.11%;基础科研类服务去年的营业收入为4.04亿元,同比增长22.80%;药物研发类服务营业收入达9085.68万元,同比增长52.95%。

  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对营收的贡献超过50%,也是华大基因业务板块的一大重心,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又是这类服务的核心。较之于传统对孕妇产前检测采用的羊水穿刺的方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避免了羊水穿刺,减少了流产风险,也能对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判断,因此受到了广大孕妇的欢迎。据华大基因披露,截至2018年4月,完成超过3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大于99%。截至2017年末,检出了3.8万余例染色体异常胎儿。此外,超过153万名新生儿或孕妇接受了耳聋基因筛查的检测服务,帮助约8万携带者防聋控哑。

  不过,贝瑞基因、迪安诊断等多家企业也以无创产前诊断为主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的市场比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华大基因的优势又在哪里?奥秘在于:华大基因在掌握了测序仪的自主技术之后,获得了成本控制的主动权。早在2010年年初,华大利用6亿国开行贷款,从美国Illumina公司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后来成为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测序能力的支撑,也成为它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013年,华大完成了美股上游公司CG的收购。当时华大曾解读认为,收购CG增强了华大在技术研发上的硬件优势,与华大基因本身在测序服务上的优势形成互补,也直接让华大在国内同行业再无对手——单个领域会有专门的机构或者公司在做,比如有的做无创产前,或是科技服务,而不像华大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综合体。

  华大基因方面向采访组介绍,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家美国和一家中国的企业能制造临床用的测序仪,中国的企业就是指华大。三家企业的测序仪技术本质上都源于美国,但是华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该款测序仪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自主研发新一代测序仪,近日已经注销了该旧型号测序仪(BGISEQ-100和BGISEQ-1000),在测序仪技术上能和国外企业相媲美,价格上华大更有优势。

  此外,华大基因与全国多个地区、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基因检测等细分业务的快速增长,加上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形成技术壁垒,以及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华大基因在比拼日益激烈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依然保持领先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谁掌握工具谁就赢。”尹烨对证券时报采访团表示,华大基因的“护城河”正是基于此。由于目前国家对基因测序行业实行准入制度,外资企业不得单独从事基因测序服务,而华大在当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口碑,成功实现了收购上游企业,自此实现了基因测序的设备这一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华大基因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临床和科研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尹烨表示,随着测序服务不断开展,样本不断扩大,大数据的再开发利用也为华大基因提供了新的开拓空间,“比如本来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测的是胎儿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这个准妈妈的基因中有肿瘤,样本多了,我们总结发现,大概5000个孕妇中会发现一例罹患肿瘤,这就可以衍生出一种新的服务。”尹烨表示,从“数据大”到“大数据”,华大基因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有强大的衍生运营能力,这些都让华大基因的“护城河”更深厚。

  特色商业逻辑:行业价值甚于企业价值

  除了以华大医学为主体的上市公司的部分,华大其实包含很多个单元。仅2017年就有很多新的“单元”产生:华大员工健康影像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华大北方中心、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式启用,建设全球首个国家海洋基因库;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授牌等。

  在登陆资本市场以前,华大的事迹就广泛流传:SARS肆虐期间,华大迅速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虽然是一家民营研究院,但发论文的能力远超过了国内的公办科研机构,有华大基因成员的署名文章屡屡斩获《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刊物的封面,迄今为止在顶级科研杂志上发文超过了百篇。

  翻开2017年的大事记,华大基因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只是放在了中间的位置,而排名第一位的大事件是:在藏区开展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防控传、感染疾病,推出第一款探索互联网模式的基因检测产品——SeqHPV分型基因检测。

  华大基因对外展示的,更多的其实是科学研究机构的角色。较之于在资本市场,华大基因显然在公共事件和社会事件的表现上更加活跃。

  从当初融资的时候,董事长汪建对投资人的强硬态度,到上市后第一天,汪建就表示“5年内不减持,遗传病不减少不减持”,再到尹烨表示“华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对采访团直言“不仅仅只为市值打工”,可以看出,华大基因对资本刻意保持一种距离。有人评价它是一家充满理想和情怀的机构。

  尹烨坦言,这种对商业、资本的审慎态度引来了很多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华大基因破坏了“在商言商”的规矩。上市一年来,自己反思与资本打交道的过程,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学会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华大基因在商业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平衡,“沟通是很重要的,要让别人理解你的行业的价值。华大基因的市值几百亿,但行业的价值是几千亿甚至更多。要让人相信行业,才会相信你的企业,和你一起走下去。”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正是华大基因的商业逻辑所在:企业在参与社会事件中的积极态度,极大地普及了人们对行业的价值认知。大概华大基因早已明白,身处基因这个极具专业性和超前性的行业中,比起社会对单个企业的认同,先普及人们对行业的认同恐怕更加重要。

  从创始人汪建,到CEO尹烨,以及华大基因的员工,华大基因成为基因行业最勤勉的代言人。诸多企业故事的最后,都是围绕强调基因行业对社会的不可或缺而展开。华大基因一直在强调检测的重要性,认为检测比治疗更重要,甚至因为过于强调“防重于治”,招来很多专业人士的怒怼。

  比较典型的一次,是汪建直言“老百姓打宫颈癌疫苗没必要,是浪费钱”。他的逻辑是基于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有10年左右的癌前病变阶段,所以,在宫颈癌的发病过程中,预防HPV感染,定期监测HPV感染情况,对HPV引起的癌前病变进行妥善处理等可以防止宫颈癌的发生。

  5月28日,在“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汪建又语出惊人,提出要求员工活到100岁,还制定了三项规定:第一,不允许员工的新生儿有出生缺陷;第二,不允许比医院晚发现肿瘤;第三,不允许放心脏支架。

  在华大基因的办公楼内,采访团的确看到只有货梯可以乘坐,普通电梯处于未开放状态。办公室摆放着健身器材,格子间设置了鼓励员工运动,可以站着办公的小隔板,午饭后可看到有员工站立着敲键盘。细节中确实彰显着这家科技公司对健康的重视。

  华大基因反复强调的行业蓝海,大量的科普,确实起到了效果。较之于10多年前,人们对基因一无所知,如今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不断进步,精准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当前,基因行业被公认为是极具成长空间的产业,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涌现出一大批同行业者,华大基因也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勇士”。

  也是因为一直扮演着行业“先锋”的角色,如今的基因行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从业者有过华大的从业经历。华大被称为基因行业的“黄埔军校”。对于这些从华大走出去后创业的同行,华大称之为“华小”、“华创”,汪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子”,表示“他们都是华大的孩子,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样的生态和这么大的事业,我们觉得多一些人来做更好。”

  下一个发力点:聚焦肿瘤诊疗

  华大基因方面对采访团表示,行业普及还不够,这也是当前华大遇到的最大的障碍之一。如何更迅速地普及基因检测,尽快迎接“人人测序”的时代到来,让全中国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经历了无监管、叫停、试点申报、取消申报试点四个阶段,现已经走向规范,进入健康发展的高速轨道。我国拥有200多家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主要集中在疾病预防与早筛、辅助疾病诊断、伴随诊断和大数据服务等领域。

  在业内专家看来,对于整个基因产业来讲,它还处于初期阶段,基因检测产业实现商业化的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基因测序还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开发价值。伴随诊断、个性化治疗、指导用药、合成等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政策等因素还未成熟,尚需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肿瘤诊断与治疗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点。华大基因对采访团表示,未来布局的重点在于肿瘤基因检测。这块是华大基因目前最热的领域,也是华大基因未来重点的业务发展方向。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有效辅助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指导个体化诊疗,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但目前距离全民普及依然非常遥远。

  此外,华大基因还将加强国际化布局。据披露,华大基因目前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销售代表。“华大基因在海外不仅仅是建立销售公司,也并不是只想把美金、欧元带回国,华大基因需要传递技术,希望把技术留在当地。由于临床业务的发展,华大基因的产品不光是无创产前,肿瘤、孕前、遗传病诊断等都是重要的产品补充。”尹烨表示。

  但华大基因方面坦言,随着公司海外市场规模的扩大,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可能存在难以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情况。公司在组织设计、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2018年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公司的国际化规模扩张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