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大众日报·2024年1月16日 1332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近年来,受需求不足和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困扰,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整体表现亮眼,但仍面临一些具体困境。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笔者不久前开展了调研。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调研显示,近年来,面对经济压力,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与惠企政策发挥了一定的缓释效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与活力。但企稳回升的基础仍然不牢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市场下行萎缩,产品订单不足。受全球经济下行以及国内用工、物流、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无法履行出口合约。一些企业反映,受消费低迷影响,企业利润、营收、产值不同程度地下降。

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转型缓慢。一些技术劳动型代工生产企业,实际上无自主品牌、无核心技术、无自主设计,受市场波动以及原材料、资金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压力影响,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乏力。同时,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缓慢,与先进城市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原材料价格递增,企业成本日益增高。在订单减少或“断购”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不断递增,欧美输入性通胀与超发货币的影响进一步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一些中小企业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消化成本,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进入了生产成本递增—产品价格偏高—生产订单减少的“死循环”。

“两链”不稳,难以融合发展。一些城市或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存度较高,“聚而不合”现象较为突出,多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不搭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上游难寻下游(应用场景)”,难以与龙头企业精准对接,难以分享本地产业转型发展的红利。

员工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引进困难。调研显示,一些城市或地区中小企业用工成本最大。随着人工成本加大,员工流失日益严重。一些城市或地区企业引进、招聘新兴专业技术、高端技能人才也较为困难。

政策不协调,落地不精细。一些企业反映,惠企政策虽好,但不好拿。政策时效短、变数大,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压力的影响是长期的,而政策补贴在时限上较为趋紧,没有延续性。在招商引资方面,政策更多向新来的企业倾斜,客观上影响了本地企业的积极性。另外,园区设置过多、多元分散,甚至园区之间出现了项目“挖墙脚”、政策“内卷”等现象。有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政策红利,多头挂牌,重复套利。

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创新环境有待完善。科技产业园区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集聚地,也是惠企政策评估的重点。一些城市或地区惠企政策滞后于先进城市,主要表现在园区创新环境,以及企业数量、质量之间的差距。有些园区战略空泛,服务粗放,入园门槛不高,招商套路陈旧,集群建设滞后;引进项目多为生产加工型、中介服务类、变相房地产类项目,高端性、引领性的项目较少。

以务实、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科学制定政策,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落实。政策出台不等于政策落地。各级政府要精心抓好战略研究、政策落实与干部使用,用心构建惠企政策的协调机制。一方面,建立“府产学研资介用”七位一体的政策制定流程,邀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代表参与政策制定与论证;开通“企业政策服务直通车”,受理企业诉求,定期开展企业调研与政策服务“见面会”,加大惠企政策宣传,主动协助和指导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加快制定跨域拓展市场空间的惠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同时,组织惠企专班定期查岗访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落实政策,发挥实效。要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加大政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监管的力度,实现政策“发布-执行-监管”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与要素保障。

加强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补短板”“填空白”的供需合作对接活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技术合作、产品配套、供需对接,助力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承载更多的增值服务,参与强链补链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三链”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中小企业发布配套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合同科研”或服务外包形式,发布技术创新和科研配套需求,分享技术成果及社会资源。以政策资金扶持,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专业化、互利性的“供需联盟”,共享订单、共抵风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培养本地供应商,通过提高本地供应商的配套供给能力,增强零部件配套率、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灵活性。积极“查缺补漏”,根据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短板,吸引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在产业园区建立“飞地”,增加企业供给的持续性与发展韧性。

供需精准对接,夯实人才落地政策。多年来,虽然一些城市或地区出台了一些人才优惠政策,但与先进城市比较,服务标准不高,政策承诺不力,实际成效不够。要积极出台企业人才“绿色通道+政策服务”实施办法,提高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标准、服务标准。对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突破性技术、握有高端项目的专业人才,以及企业急需的高技能、高智能人才,按照“因人施策、按需支持”的政策,分别给以不同的引才(荐才)奖补与服务配套;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柔性合作、服务外包、技术控股等方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同时,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定点,面向全国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实践基地,出台相关惠企政策,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为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排忧解难。

找准关键环节,破解融资“老大难”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短缺,融资压力较大。为此,除了实施政策性补贴等,应组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参与的融资项目库。在一些城市或地区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中,单列专项预算资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为满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频、急”的资金需求,加快开发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利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的金融产品。对于涉及未来产业的优质项目,可以分期持续提高信用贷、首贷户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鼓励金融部门与创投机构合作,积极创新投贷联动服务机制,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持续增加专精特新企业信贷支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共同培育重点产业项目,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赋能。

实施战略重组,推进专精特新园区改造。针对园区积累性问题,实施战略重组与结构转型、专业化“改造”。在土地资源紧缺和高质高效利用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不铺摊子、不盲目扩建园区、不上低质量项目,充分利用高新区等园区闲置房产,提高用房用地效率,以惠企政策加大专精特新产业园、未来产业基地等建设。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工业上楼”,扩大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实现产业空间集约化发展。可引入先进省市专家混搭组建评审团队,提升入园专精特新企业品质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评估引进具有技术先进性、独特性与成熟度的企业,剔除假冒伪劣的科技企业和“僵尸企业”。明确园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鼓励园区开展专业性对接与高端项目合作。

瞄准“三直”,提高政府服务标准。要兑现承诺、落地政策,实现政策直享、诉求直办、服务直达的服务标准。有关部门应实行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打造集“查、问、办、评”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规范“一门、一窗、一次”服务,优化升级“企业服务地图”。实行“一网通办”“全市通办”“首问负责制、两问终结制”,全天候解决各类疑难杂事急事,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政策惠企不能良莠不分,政府要提供高水平政策和高精准服务,制订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方案,加强线上线下第三方监督评估,落实企业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公平竞争、劳动管理,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招标管理、破产保护制度、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透明可行的政策措施。

(作者系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科学智库首席专家)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