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数字经济成稳就业“推进器”

中国劳动保障报·2020年3月30日 1223

  “互联网+”保障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疫情影响,居民生活、市场消费、企业经营等都面临诸多障碍,数字经济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赖德胜:数字经济存在并且发展已久,疫情防控期间可以说数字经济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受疫情影响,民众要居家隔离,生活如何保障?疫区的抗疫物资如何到位?这些都是问题。可以说,互联网在抗疫情、保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需求,数字经济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在17年前的SARS疫情中是无法想象的。

  举三个例子。其一,中央部署疫情防控措施之后,阿里、京东等众多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联手为疫区配送口罩、防护服和药品等抗疫物资,并且通过大数据推动相关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为疫区物资保障夯实基础。

  其二,居民在家隔离期间,美团等企业的互联网生活物品配送,对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网上的文化娱乐消费也很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居家期间的精神需求。

  其三,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春季学期开学后,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网络教学和在线教育,2亿多学生在家学习,保证了基本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创造了历史。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稳就业功能进一步凸显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对于稳定就业有何作用?

  赖德胜:互联网平台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渠道,促进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就业工作。今年我国有874万名高校毕业生,即使没有发生疫情,就业压力也很大。疫情发生后,学生不能返校,大量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被迫取消。为此,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诸多措施,鼓励开展线上招聘,通过网络办理相关手续,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对于农民工就业,各地企业复工复产以后,各种网络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提供了快捷有效服务,包括员工关系的维护、岗位信息的提供等,使农民工有序返岗工作。

  同时,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消费大增,也推动了电商平台扩大用工规模,对稳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各类电商平台主动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比如京东集团、达达集团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向社会提供超过3.5万人的就业岗位,努力缓解疫情对就业的冲击。阿里巴巴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让员工有活干、有收入。比如,盒马与餐饮、酒店、影院、百货等行业开展跨行业“共享员工”,向企业待岗员工提供盒马工作岗位。这一模式也向其他行业延伸。比如,饿了么口碑推出“蓝海”就业共享平台,餐饮企业员工可“临时转岗”,成为外卖配送员或商超便利店员工。

  另一方面,各大电商平台还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现实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带动就业。比如,为了扶助淘宝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商铺,使他们能正常经营,阿里巴巴减免了很多平台商家经营费用,对所有天猫商家,免去2020年上半年的平台服务年费;对所有淘宝、天猫商家,将其必用的网店装修工具“旺铺智能版”免费。菜鸟网络公司对2020年3月31日前新入仓商家减免2个月仓租等。

  数字经济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记者:我国未来发展中,数字经济将居于什么地位?在吸纳就业方面前景如何?

  赖德胜: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随着国家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更新,数字经济未来一定大有可为。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更是以其独有的优势大放异彩,相信疫情过后,数字经济能够迎来一个更快发展的阶段。

  如何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一直是我国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国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等等。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二产业流入第三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字经济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推动了灵活就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出来很多新的就业方式。比如互联网本身直接衍生的网络客服、外卖配送员、快递员,此外,许多原来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可以兼职网上教师、工程师等。

  未来,“新基建”的兴起将进一步带动就业。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这次疫情不仅对线下世界有冲击,对线上世界同样是个考验。疫情防控期间很多生活和工作在线上进行,线上压力很大,网络前所未有的拥挤,大量APP后台崩溃。线上办公消费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应对短时间内业务量的激增,却是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考验。这时要求基础设施的容量要足够大,技术要足够安全,速度要足够快。

  疫情发生以来,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儿童陪伴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亦加速落地。随着包括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双重因素叠加,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新机遇。“新基建”建设涉及的众多行业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促进数字经济吸纳更多就业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以吸纳更多就业?

  赖德胜: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加快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我认为促进数字经济吸纳更多就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拓展就业新空间。政府应该着力发展壮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平台企业,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新兴就业创业增长点,培育更多新就业形态,吸纳更多就业。

  二是提高劳动者数字技能。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数字技能的劳动者,具有这样技能的劳动者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互联网就业。需要国家积极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此外,也要大规模开展这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员工的数字技能在职培训。

  三是互联网本身对于促进就业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要实施“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