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68256762
聚焦平衡包容 探寻全球治理共识 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经济网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1503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6日
摘要: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6日讯 人工智能(AI)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私、公平等系列问题和挑战,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与治理?95、00后们心中的元宇宙是什么?如何前瞻元宇宙的发展与治理?12月5日傍晚6点左右,清华大学主楼后厅灯火通明,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闭幕上,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思想领袖和实践者线上线下“云”集一堂开展了热烈的思维碰撞,就对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全球治理形成共识。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6日讯 人工智能(AI)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私、公平等系列问题和挑战,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与治理?95、00后们心中的元宇宙是什么?如何前瞻元宇宙的发展与治理?12月5日傍晚6点左右,清华大学主楼后厅灯火通明,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闭幕上,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思想领袖和实践者线上线下“云”集一堂开展了热烈的思维碰撞,就对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全球治理形成共识。

“尊敬的嘉宾、女士们、先生们!现场和线上的与会嘉宾们,时间已经很晚了,大家还在坚持,大家都是论坛的铁杆粉丝,我代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感谢大家对论坛的召开做出的贡献!”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先生在闭幕式上满怀激情地表示。

薛澜主旨发言

薛澜进一步阐述,“两天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韩国、印度、瑞典、丹麦、马来西亚、日本、爱尔兰等国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并参与研讨,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系统观点。此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人工智能治理的论坛,也是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次会议,两天的报告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成功地达到了交流成果、增进了理解、凝聚了共识......” 。

闭幕式主持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表示, 经过两天共计21个小时的热烈讨论,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落下帷幕。此次论坛中外嘉宾努力探讨能够反映各方意愿的人工智能治理的国际规则;探讨人工智能构建可持续可包容的未来;社会各界合力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科学治理体系。很高兴此次论坛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参与。据统计,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过500人,此次论坛还开启直播通道,观看人数超过200万,“元宇宙未来治理前瞻”的分论坛,通过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官方微博直播平台的观看量超过50万。

记者获悉,2021年12月4-5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作为国际支持机构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成功举办。

论坛开幕式后举行的主论坛I围绕“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这一主题展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龚克,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政策与方案支助局局长徐浩良,卡内基理事会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苏竣,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总裁罗欣顿·麦德拉(Rohinton Medhora)等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主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主持。

薛澜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已从理念探讨走到了实践探索的前沿,人工智能治理在数据、算法、算力、场景等层面面临挑战,未来人工智能治理需建构“政府、企业、公众、大学与科研机构、媒体、非盈利组织、国际组织”等多主体参与,以“底线思维、人本思维、发展思维、全球思维”为价值导向,以“算法、数据、算力、外部环境、场景”为治理对象,应用“宏观-中观-微观”多维治理工具的人工智能综合治理框架体系,通过“形成价值共识、多主体分工协作、治理理念迭代优化”等治理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促进人类福祉提升。

龚克主旨发言

龚克表示,首先,AI治理体系应是基于维护人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其次,AI治理体系应是以促进而非遏制AI创新发展为目标的体系。第三,AI治理体系应是多利益攸关方共治的开放体系。第四,AI治理体系应是综合运用技术、法规、教育多种工具的体系。第五,AI治理体系应是融入AI平台的有效的体系。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兴生产力,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治理应该促进其创新以造福人类和地球,而不是通过将其限制在现有体系中来遏制其发展。

徐浩良主旨发言

徐浩良认为,人工智能已在世界各地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推动了教育、交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需要并肩而行。我们需要跨国界、跨行业和跨代际的合作来制定必要的治理框架,比如能让政府、国际组织、科技公司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这样有助于建立信任,识别偏见、歧视等风险,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温德尔·瓦拉赫主旨发言

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认为,21世纪,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国际合作方式来治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制应该具有敏捷性、适应性、预见性、响应性和包容性。每个国家需要处理好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双重需求之间的关系,接受国际标准的同时,积极开展旨在应对新挑战的前瞻性对话。全球正在大量制定并实施人工智能治理的标准。我们需尊重文化差异,并在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形成有效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制。

苏竣主旨发言

苏竣认为,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智能社会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认知风险,人工智能治理需构建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复归“实验主义治理”这一传统的公共管理的思潮,遵循科学、规范、量化、循证的研究范式,充分利用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场景多样的优势,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罗欣顿·麦德拉主旨发言

罗欣顿·麦德拉(Rohinton Medhora)表示,人工智能从数据输入到技术输出的治理至关重要。数据层面,一是要建立全球共同接纳的伦理标准,将其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价值观;二是要建立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全球普遍性标准,保证数据安全;三是要建立算法问责机制,保障数据被善用。技术层面,一是要构建更加高效的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完善数据共享和知识产权机制;二是要建立全球性的数据库,用新的范式驱动创新。罗欣顿·麦德拉建议,在未来一方面需要建立包括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全球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主旨发言环节结束后,梁正向各位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治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尽快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人工智能对话平台。龚克认为这个平台应在联合国框架下。罗欣顿·麦德拉认为这个对话平台应当汇聚各行各业、各个专业的专家,以便集思广益。薛澜建议平台搭建应加速推进,可在G20等已有对话机制下进行设计。苏竣强调,对话平台有助于推动对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的全面研究和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通过为期两天的探讨,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我们需要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制度、政策的沟通,促进互信了解,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正式的常态化的多方参与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对话平台,定期讨论共同研究,多方研究协调;此外,需要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建构包容性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模式;论坛显示了民间力量搭建交流平台的重要意义,民间力量推动共识,引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显得珍贵。过去一年,对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年,研究院成立于新冠疫情肆虐的危机之时,成长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发展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之下,并且在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期待2022年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上,在人工智能能治理的新起点上,以更高、更开放的视野,与大家真诚努力,共同携手谱写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新篇章。”薛澜在闭幕式上进一步表示。

声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本链接.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5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