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中国可穿戴产业推进联盟官方网站!
大数据研究唐诗宋诗重点不在结论如何
川观新闻 | 来源:川观新闻 浏览次数:1352 发布时间:2022年4月18日
摘要:

用大数据分析唐宋诗词,结论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唐代诗人中作品量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宋词名篇中收录词作最多的不是苏轼、辛弃疾而是周邦彦;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以上新发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首席专家王兆鹏分析所得。

用大数据分析唐宋诗词,结论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唐代诗人中作品量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宋词名篇中收录词作最多的不是苏轼、辛弃疾而是周邦彦;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以上新发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首席专家王兆鹏分析所得。(《北京青年报》4月17日)

所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虽然前有“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被后人称为“诗魔”的白乐天竟然不进前十,的确令人意外。不过,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之一,正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碎片化的零散数据,挖掘出超越以往常识的结论,进而推动知识运用的发展。意料之外的结论,或能带来情理之中的创新。

首先认清,大数据分析并非完全的客观和公正。在研究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时,就必然注入了今人的主观因素。即便运用德尔菲法,也难逃当下教育环境对一代人留下的潜移默化影响。何况,逝者如斯夫,在过往文献数据无法被充分采集的情况下,我们终究无法站在前人的角度,评析古诗人对中国文坛历史的影响力。

所以,建立数据模型,描绘诗人画像,输出“影响力排行榜”,目的并非“华山论剑”,而是为了让我们以“更直观”“更实际”或者说“更符合时代潮流”的眼光看待古诗词。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被刻板印象束缚,避免陷入前人无意间构置的“信息茧房”。指导未来的人深入理解唐诗宋词的沉博绝丽、辞致雅赡,并积极保护“小众诗人”的优秀诗篇。

当然,运用大数据“看过去”仅仅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唐宋文学的数据分析结论,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查缺补漏,找到鲜少关注但存在价值的研究盲点,进而鼓励当代文学工作者拓宽视野,鼓励当代诗人创作新篇。文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传承,但如何让传承佳作如何更有效率,就得通过超人的技术手段持续发力。

面向未来,期待利用更多非传统文艺评价的手段,跨界研究古人作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元宇宙等技术,引领大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瀚海当中。让前沿技术带动的文化创新,来得更猛烈一些。(严奇)

声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本链接.

联系我们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2018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5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