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中国可穿戴产业推进联盟官方网站!
落实振兴规划 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电子商会 | 来源:中国电子商会 浏览次数:4142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8日
摘要: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2009年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产业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形势和对策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本报特摘登相关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2009年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产业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形势和对策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本报特摘登相关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进一步落实振兴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首次出现负增长。在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产业已走出低谷,逐步回暖。自今年1-2月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达到-13.30%的低谷后,从3月份开始降幅进一步收窄,6月扭转下滑势头,实现正增长2.20%,第三季度继续保持正增长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形势新变化为我国整合产业资源、向国际分工高端延伸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落实调整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平稳发展,我们要继续落实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家电下乡、以旧换新、3G建设等已有政策的实施,积极跟踪政策的执行情况,根据反馈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根据产业需要继续出台更优惠的新政策;超前研究储备性政策,特别是要密切关注颠覆性技术出现,及时引导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结合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技术提升与产能扩张并举,注重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衔接,严把准入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与支持各类要素资源,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切实维护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聚集创新的能力。

  突破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争取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扶持培育大企业。

  进一步推进大公司战略,做好对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人才团队和营销渠道的海外企业。

  关注新技术发展,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目前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全行业要更加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演变,依托我们已有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资源,从新技术发展中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持续关注并积极推进云计算、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稳定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

  推动出口方式转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认真研究解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获取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融合。

  研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势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对机床、汽车、医疗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电子产品以及RFID(射频识别)等的重点应用予以集中扶持。推动建立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经济企稳回升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它们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又一次面临着新抉择。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和低迷不振的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但国家采取的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目前正朝着稳步增长的方向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表现为:

  一是GDP增速快速回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持续反弹。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GDP开始快速回升,当季增长7.9%,第三季度的 GDP增速达8.9%,前三季度 GDP同比增长7.7%。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最新预测,2009年中国GDP将实现8.3%的增长。

  二是工业增速见底回升,企稳向好态势不断明朗。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开始止跌回升,6、7、8、9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0.7%、10.8%、12.3%和12.4%,工业生产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水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加速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巨额信贷投放的作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从今年年初起加速增长,上半年实际增长率超过35%,这一增速在历史上处于高位。

  四是消费保持稳步增长,消费者信心持续改善。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

  五是对外贸易下滑依然严重,但呈现持续改善态势。2009年1-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0.9%,我国进出口自去年10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下滑后,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反弹达7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

  六是经济增长仍存隐忧,经济运行中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高端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尚未解决。此外,即使在一些技术较为先进的行业和领域,也出现了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如光伏产业),重复建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这也决定“调结构”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新机遇

  尽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我们也应看到国际金融危机这把“双刃剑”以及正在改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效应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动力,势必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产业链两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其次,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为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一些发达经济体由于国内经济衰退而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我国可能成为这些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再次,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加快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助推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而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市场结构改善的机遇。在国家“扩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下,一方面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发展3G等政策直接扩大了对电子消费品的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扩张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如汽车销售的旺盛导致对汽车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此外,我国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三是自主创新提升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得国家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这为我国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占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是跨国兼并收购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外一些电子信息企业陷入困境,优质资产缩水,这为我国实力较强的企业低成本开展跨国并购提供了机会。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在所难免,这也为我国优势电子信息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我国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为我国优势电子信息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力推进PDP本土配套产业链建设

  目前,国内PDP(等离子)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正积极依托国家资助进行研发及成果转化,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形成以本土龙头企业牵头,大力发展产业配套环境的战略格局。

  国内上游配套产业、驱动线路及零部件具有一定的配套基础能力,但高端技术比较缺乏。屏材料及设备方面的配套基础相对薄弱,基本不具备配套能力或有待开发。

  项目投资及上游配套成本偏高。由于本土配套产业链尚未建立,项目建设投资偏大,对产品成本竞争力不利。国内企业介入以PDP屏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领域较晚,研发力量薄弱,产品性能与行业巨头的产品有一定差距。

  从整机厂家来看,上游行业阵营逐渐萎缩。随着日立、先锋等较小规模企业的退出,上游模组供应能力集中在松下、SDI、LG三家,他们均有自身整机品牌,国内整机厂缺乏议价能力,获利空间受到大幅压缩,同时货源受到严重制约。

  国内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较大。国外企业进入PDP屏与模组领域早,掌握绝大部分核心基础专利技术,已完成全球专利布局。

  从成本结构分析上看,国外同行PDP模组屏成本仅占物料成本26%,线路成本占58%,电源成本占15%;长虹目前屏材料成本占47%,线路成本占42%,电源占11%。主要原因是国内PDP配套产业链基本为空白,特别是关键配套材料依赖进口,导致采购成本构成比例的异常。

  本土化配套可确保PDP产业安全。随着日韩企业部分退出PDP行业,部分上游厂商可能退出PDP行业,本土化配套可降低配套风险。拉动平板产品的技术进步与升级,提升国内PDP产业竞争力,可以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此外,本土化配套可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预计增加屏材料部分年产值约25亿元(600万片/年估算,下同),预计增加关键零部件部分年产值约60亿元,预计增加设备部分(包括LCD)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PDP本土产业链建设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效保证市场、技术、资金和进度的相互配套和协同。长虹作为PDP本土产业链的推动者,主要在以下方面提供支持:

  在技术方面,长虹提供相关配套材料/器件的技术要求或量产样品,为配套厂商样品提供技术测试、工艺测试、量产认定等技术服务,及时向配套厂商通报技术参数及进度调整状态。

  在市场方面,长虹积极推进PDP模组量产线的后续投资建设,提高模组产量;在国内厂商成功开发出产品后,同等条件下,长虹将优先采用本土配套产品。

  在进度上,以PDP模组及量产线建设进度为节点,长虹负责协调产业链建设总体进度。

  在资金方面,长虹将继续积极推进联合申请国家产业资金支持;长虹可参股部分项目;长虹将减免部分技术服务费用,降低项目费用投入。

  长虹将在继续推进PDP工艺设备、工艺材料、模组器件本土配套产业链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国内PDP基础研究及工艺技术科研平台。计划在长虹一期量产线基础上,再建设一条可满足PDP模组工艺开发、材料验证阶段需求的中试线。大力推动研发中心建设,形成包括基础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艺技术研发的系统研发体系,使研发中心具备屏技术研发、材料技术研发、线路和软件研发、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平台五大功能,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好的PDP技术研发中心。长虹将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厂家等具备研究条件的机构,建立国家PDP工程中心或重点工程实验室,将国内的产学研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国内PDP技术研发体系平台。

  实现软件服务业 持续稳定发展

  软件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对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

  自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软件服务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国务院及时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软件服务业调整振兴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了软件服务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有关部门、地区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加大对软件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扶植力度,为完成好规划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8月,我国软件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5891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软件出口109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37.1%。

  软件技术服务快速增长,软件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1-8月,软件产品收入2075.8亿元,占产业总收入的35.2%,同比增长20.9%。软件技术服务收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29.1%,占产业总收入21.1%,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东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040.6亿元,占全国的86%,同比增长20.4%,西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0.3亿元,同比增长26.3%。特别说一下,江苏省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4.4%,高于全国增速13.4个百分点。

  抓住软件技术转型新机遇

  目前,软件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体系架构的变化给我国软件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可能。

  抓住软件技术转型新机遇,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一是要求我们把握好以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智慧地球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概念不断推出的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软件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二是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开拓国内市场,注重将软件服务业发展与两化融合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国软件服务业。

  我想强调一下大力发展国内服务外包的重要性。服务外包是近年来的发展亮点,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产业的主体,一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产业发展实践看,拥有庞大国内外包市场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快,由此产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的国内需求相对更大。此外,发展国内服务外包可以帮助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发展国内服务外包,注重引导和培育内需市场,大力发展立足内需的信息技术服务业。

  扎实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今年第四季度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推动尽快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做好产业政策的衔接,加大对软件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出台《加快软件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软件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软件正版化,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诚信体系。

  二是组织实施好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专项,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落实振兴规划、技术改造为契机,集中优势资源,提高软件服务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积极培育内需市场,提升信息技术服务骨干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好“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软件项目,提升核心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动政府采购和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国产软件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软件品牌和骨干软件企业。

  三是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强软件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软件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进一步推动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鼓励高校与企业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实训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是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抓好典型,充分调动地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积极性。发挥地方积极性、优势与特色,加强部省市互动,做好软件服务业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工作,引导更多资源投向软件服务业;启动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工作,抓住典型,通过示范和带动效应,促进我国软件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声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本链接.

联系我们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2018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5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