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商务高质量发展如何借力“金融力量”?

国际商报·2023年12月8日 656

此前在京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牢牢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义,对金融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活跃资本市场能为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助益几何?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能为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起到哪些支撑作用?中国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还有哪些着力点?应对汇率风险,相关部门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围绕金融工作中与商务发展紧密相关的议题,国际商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展望金融工作赋能商务发展的前景与路径。

专家圆桌

张 伟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黄大智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董希淼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石先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谭小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排名不分先后)

1.您认为,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能为“一促两稳”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张 伟:整体来看,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实现总量上合理增长、结构上有增有减、节奏上平稳适度,能够让金融更好地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投资,进而更好服务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具体来看,一方面,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以多种方式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化支持,增强外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能够按市场化原则积极保障国内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更好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

具体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加强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前提下,务实理性地推动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就要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制度型开放。“管得住”是“放得开”的前提条件,在推动开放的同时,要推出必要的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政策,避免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造成冲击。

第二,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研究和鼓励满足条件的企业、居民直接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增加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可考虑先行开放探索跨境证券经纪业务,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投融资。另一方面,长周期看,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可以研究借助沪伦通、ETF互联互通等机制,让满足条件的企业、居民直接开展境外证券投资,提高境外投资便利性。

石先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能为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起到如下作用:一是通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社会提供充分的货币信贷支持,降低市场利率水平,缓解企业和居民资金压力,增强经济运行韧性。二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和创新活力,稳住经济增长和投资空间。三是通过活跃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渠道融资,增强市场主体融资选择灵活性,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四是上述三方面综合发力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劲的内需支撑,能通过促进消费带动产品端的生产,缓解企业现金流困难,对改善国内投资预期也有较好的引导能力,从而对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开展好这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更高效、更优质地配置。同时要推动金融市场规则统一、监管协同,打造规范有序、竞争充分、活力充沛的金融市场,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的积极作用。

2.您认为,高质量推动金融发展对促消费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促消费中的作用?

董希淼: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目前正在迈向消费驱动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提振消费是当前中国稳经济政策的“牛鼻子”。消费的恢复和扩大,不仅是今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更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关键。而提振消费,短期靠“大宗”,长期靠“大众”——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家居消费等大宗消费能在短期内见效;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则是长期发力的关键。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消费金融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消费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我们应进一步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居民消费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以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转型的可持续动力。消费金融则是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金融模式,在促进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进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向中高端升级。

从微观层面看,消费金融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助力激活潜在消费客群。消费金融数字化加速了普惠化趋势,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线城市长尾客群消费活跃度正大幅提升。现阶段消费金融主要面向年轻客户群体和长尾客户,以金融杠杆的作用增强其消费意愿,提升其消费能力。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长尾客户借款人信用状况不断好转,消费金融需求会进一步释放。

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居民收入不断提升,行业发展也将回归常态。下一步,消费金融公司积极拓展场景很关键。当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小微场景进行了积极探索。不过,从小微场景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仍面临一定的政策障碍,建议监管部门适度放松相关政策。对于汽车消费场景,建议监管部门进行部分试点,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放新能源车和二手车贷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总体而言,消费金融机构未来在场景上要持续创新,应建立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模式,覆盖更多场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各类成本,回归促消费、促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3.汇率风险通常会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哪些困扰?外贸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相关部门在助力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还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谭小芬:企业的汇率风险主要源于汇率波动。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和劳务价格一般是采用外汇特别是国际货币计价。外贸企业接单、生产、发货、收款过程中通常存在时间差,其间的汇率波动会产生汇兑损益,尤其是汇率的大幅震荡,将侵蚀企业的经营收益,带来一定的风险。

目前部分企业在面对汇率风险时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企业决策层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二是企业未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内控制度,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有限。三是从事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难以做出专业合理的分析操作。四是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存在明显认知偏差。

近年来,随着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成为常态,很多外贸企业开始意识到汇率变化可能给自身带来风险,开始运用部分汇率避险工具。为降低汇率风险,目前主要的产品是远期结售汇和海外代付,包括企业直接使用人民币支付等。贸易融资是目前企业采用比较多的避险方式,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缩短收汇期,解决企业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内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2022年5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包括加强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完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性,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精准服务中小微外经贸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等。

日前,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将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强则货币强,持续、稳定、可预期的经济增长是支撑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基础。其次,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不确定性攀升的情况下,全球安全资产相对匮乏,此时可以通过发行高评级人民币计价债券(如国债、国开债以及一些发达省份的地方债等),加大国内和离岸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力度。最后,将数字技术创新嵌入到人民币跨境使用当中。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CIPS)的建设,重点针对RCEP区域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并将其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有机结合。

4.您认为,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能为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起到哪些支撑作用?

张 伟:通过采取制度型开放举措,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能够不断得到深化,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长期发展红利,也能够更好地服务“走出去” 企业,为“一带一路”建设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更加多元化,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能提高人民币全球使用量、跨境使用率。一方面,通过推动高水平、制度型金融开放能够扩大金融市场联通范围和市场覆盖面,在与更多经贸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推进双边本币结算,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民币在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方面的国际使用程度以及占比,2022年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为2.7%,全球排名第五。相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这一占比将稳步提升。

其次,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提高贸易和投融资便利性。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积极采用人民币进行清算,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等工具,进一步推进数字化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跨境金融服务业转型与升级,不断简化交易环节,提高投融资效率和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提高贸易和投融资的便利性。

再次,降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汇兑风险和成本。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汇率风险是金融服务贸易所要面对的一个较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提高金融项下双向开放程度,推动完善汇率的双向波动机制,打开货币政策独立性空间,必然推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广泛运用,逐步缓解人民币波动压力,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汇率风险,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黄大智:经贸投资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在标准、条件等方面对内外资保持同等要求,也要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走出去”。“走出去”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外国本地资金,能够获得本地化的筹融资服务,特别是那些投资额较大的项目,金融机构良好的资金服务能够保证项目顺利推进。除此之外,企业“走出去”离不开资金的跨国流动,而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账户资金服务,能够更便捷、更合规地满足资金的跨境需求,降低企业的资金跨境合规成本和汇率成本。

石先进:一是通过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透明度,增加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和多样性,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的投资和融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二是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科技应用,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利用数字货币、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普惠性,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通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金融合作,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金融支持,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和提升结算货币的地位,促进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互换、互联。四是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充足的多元金融资源,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5.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您认为,当前,中国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张 伟:下一步,中国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之路的具体着力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要有系统思维,夯实底层机构能力、制度建设、市场效能,通过改革、开放以及加强监管协调,放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具体举措可以包括: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指导,加快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尽快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改革,推动跨境交付类金融服务的开放,加快建设与开放程度相匹配的监管体系等。

第二,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满足全球人民币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总体而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结算、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有所提升,但依然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全球地位不相符。未来,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放松对人民币跨境流入、流出的限制;稳中求进,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更好满足全球人民币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完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设施。

第三,打破金融抑制,深化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扩大境内居民和自然人境外投资便利性。要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要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内可以考虑的举措包括:推动少数不可兑换项目有序开放、提高可兑换项目便利化程度、提高交易环节对外开放程度、扩大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范围等。长期应逐渐扩大境内居民境外投资便利性、拓宽投资途径。比如,目前境内居民尤其是自然人需要通过QDII间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境外金融产品,未来可以通过深化资本项目开放,拓宽境内居民和自然人证券投资渠道,研究推动人民币计价证券投资并提高其便利性。

第四,以我为主,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对外开放。要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开放,具体体现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从“引进来”角度看,要吸引更多境外基金管理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丰富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类型;拓展优化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股票市场互联互通,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与服务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便利化水平。从“走出去”角度来看,要有序满足境内投资者配置境外金融资产的合理需求,提高不同投资者群体境外投资的便利性,丰富多元化投资渠道。

第五,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和便利性,提升外经贸企业人民币跨境使用程度。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要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方面,要借助自贸试验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改革创新,在试点区域内丰富人民币多元化使用场景,持续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并增强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整体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和便利性。

石先进:目前,中国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尚有以下几个难题待解:一是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金融市场活力,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如何在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如何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加快培育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如何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金融合作的同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冲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