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渗透率显著提升

期货日报·2023年5月30日 605

线上发起质押融资,通过银行系统校验后,客户只需要5—10分钟,就能完成融资申请和验证的全部环节,并直接提取到账资金。这样高效的流程,已经在大宗商品贸易行业广泛应用。如今,得益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风控能力显著提升,企业通过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够比以往更高效、更便捷地获得融资。

据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赊购模式的盛行、友好的政策环境等因素为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2022年,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余额规模达到了36.9万亿元,过去5年CAGR为16.8%,高于中国企业贷款规模增速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增速。随着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预计未来5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将以10.3%的CAGR继续增长,到2027年,规模超60万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之一。

近年来,企业赊销比例持续提高,企业现金流压力加重,多重影响下,中国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加丰富灵活和大量的资金供应来缓解资金流压力,并应对潜在的各种风险。业内人士预测,2023年供应链金融将从单纯追求金融活动规模化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化平台运作、更加关注多元业务形态、更加强调生态均衡发展。

事实上,现如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无法脱离数字化概念而独立存在。《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渗透率从5%增长到了30%,预计2027年将达到50%。2017年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就已经包含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内涵。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理想状态是所有参与方实现极致协同,实现“四流合一”,做到业务流程线上化、信用评估数据化、风控决策自动化、运营管理可视化、数据交易可信化、风险监测动态化、动产监管智能化。

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业内人士分析称,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有效的桥梁和载体,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中扮演着整合者的重要角色。这就需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方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推进产业、金融与技术方的多方协同,因此数字化平台成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业务的基本载体,所有交易及相关配套服务都将基于平台展开。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搭建生态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已经成为实体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的广泛共识。根据《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行业内已经有超过200家在运营平台,且这一数量仍在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垂直细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涌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金融科技公司成为平台的主要运营方。其中,自供应链金融2.0阶段就开始兴起的核心企业建立的数字化平台数量最多,约占所有平台的一半,而金融科技公司建立的平台占比虽暂时不高,但随着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和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供应链服务公司将实现深度的融合,预计未来会出现多方联合建设的综合性平台,主要以金融科技公司的形式展开,因此金融科技公司建设的平台占比会上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相比快速发展的供应链经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略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供应链金融供给体系发展不平衡、核心企业主动作为积极性低、供应链金融存在泄密风险隐患、金融科技管理相对滞后等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供应链金融注入更多数字化手段,将金融科技全方位嵌入供应链金融全流程中,从覆盖范围、服务成本、运作效率、风险管控等各方面突破行业瓶颈。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