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适应与跨越: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教育现代化

夏侯瑛雯·2022年4月1日 644

人们在科幻作品中,常通过奇幻的想象力和有序的推理勾勒出高度智能机器与人类共存的未来世界。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技术上突飞猛进,试图解构影响人类行为的生物算法,而使机器获得类似于人类的意识,并能够运用意识去创作、思考与想象,主动学习,修正错误。

一、流变与革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类从18世纪起开启工业革命的历程,先后经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次飞跃,引发了一系列由生产技术变革推动的社会形态的演变,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21世纪初,人类悄然步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在数字革命基础上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

与此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人类拥有了数百年由机器代替体力劳动的经验之后,希望产生智能计算机代替人类脑力劳动。有了生产的需求,加之可以开发的现象,才能形成如今势不可当的人工智能技术。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技术,都是在应用一种或几种现象后乔装打扮出来的。技术就是那些被捕获并使用的现象,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新技术是在概念或实际形态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连接起来的过程。技术能够快速地发展,是因其凝结了特定的社会生产需求和可开发的社会生产现象,人工智能亦不例外。技术的发展,通常取决于经济繁荣程度,经济实际上是技术的表达。

二、审视与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表现

人工智能能够在技术层面缓解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诸多矛盾,如优质教师资源不均衡、教学模式单一等,对我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配置并充分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有序引导教育投入有着较大的现实价值,以下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表现。

1.人才培养标准重新定义

由于社会变革的速度加剧、教育产出具有滞后性等因素,当下的教育根据以往的社会需要培养未来的人才,已经难以跟上未来社会的发展步伐。创新开放以来,贫富差距加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呈技能偏向性的技术变革,即任何一种在相对工资固定的情况下,提高了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的新技术引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作组织的变化。这种技术变革会对高技能劳动力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并带来更高的薪资,也造成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与之拉大差距。

2.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传统的教育以教室为教学场域,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在固定的物理空间进行教学,同样的课堂时间、精准的学习进度、一致的教学节奏。教育信息化的常见模式是引入“电子白板”等设备,利用互联网传递知识与信息,并加以展示,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三、探索与反思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但囿于社会变革和人工智能的特性,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之间缺乏适应性,人工智能的前瞻性、伦理性及投入产出等都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由此,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教育变革与人工智能的不同步性

社会转型的原点即社会转型的起始点和起始状态。大多社会的原点结构往往不均衡、不全面或者偏态化,由此导致社会转型的过程往往也是偏态的,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通常变化滞后,这些相对固定、落后的要素与快速前行变化的其他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张力结构,并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而不断改变着社会张力结构。

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困惑

事实上,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发生,每当新技术引起劳动效率提升,则有一大批劳动者失业并转型,经过调整,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工人将会开始向职位阶梯的下层移动,开始去担任以往通常由具备较低技术素质的工人完成的工作。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推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这种融合趋势也引发教育困惑,人类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如何培养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惑。

3.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围绕人为核心来发展人”。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教育以往“以人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将会被打破,人与非人的极限开始模糊。人们关注机器自我学习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在输出结果上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类似的社会情感,人类如何判断机器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和专家决策产生了类似结果,还是真正通过自我学习习得了社会情感;

4.人工智能教育的高投入与低产出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嵌合带来技术上的革命,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为加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经费投入巨大,引用人工智能作为教育辅助技术,需要在教学设施设备上实现更新换代,还需要5G网络等辅助技术。

结语

新技术的使用在已有一定工龄的资深教师中并不广泛流行,其工作模式已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学习并应用新教育技术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工作成本。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教师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产出较小,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将会受到质疑。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生事物,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智能课堂”“智能学校”尚在试点当中,教育专家难以判断使用人工智能是否真正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据标准作出判断。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