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消
返回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用好数字科技 建设数字中国

北国网·2019年11月1日 1152

  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风风火火,各行各业呈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态势。从无人化超市终端、人工智能牲畜养殖系统到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数字经济在中国正逐渐成型。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浪潮之下,我国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经历着“数字蝶变”。

  最近在祝2019年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数字科技”作为新时代大数据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实践中支撑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数字科技带动经济发展迎来爆发期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数据价值在社会生活充分流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时代数字科技在中国蓬勃发展,我国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得很快,但是旧动能还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回顾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过两次高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催生了第一次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这一阶段可总结为以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在这次浪潮中,数字化办公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取代了纯手工处理,人们第一次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改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开始了大规模商用进程,国民经济进入到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阶段。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高效连接,信息交互、业务协同的规模得到空前拓展,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成为制约沟通和协作的障碍,中国经济社会开启了在信息空间中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可以说,互联网快速发展及延伸,加速了数据的流通与汇聚,促使数据资源体量指数式增长,数据呈现出海量、多样、时效、低价值密度等一系列特征。

  当前,第三阶段的科技发展浪潮扑面而来,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技术手段正在开启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这是我们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数据的海量产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算力的快速提升,共同推动了数字科技驱动的智能应用快速兴起。数字科技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帮助个人和企业两端采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全方位、全视角展现事物的演化历史和当前状态,归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预测事物的未来状态,从而为决策提供最佳选项。

  当前大数据理论和技术虽然还未成熟,数字科技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汇聚和挖掘数据资源,开发和释放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已经成为信息化新阶段的共识。随着数据价值的进一步发掘,尤其是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的不断融合,将催生数字经济大量释放外溢效应,未来10到20年,中国将进入数字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爆发期和黄金期。

  发掘数字价值建设数字中国,科技企业应有担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近年来,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科技领域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事实上,数字科技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革新。数字科技的发展,使得政务民生、工业农业中的大量数据价值被挖掘利用成为可能。所以,在数字科技时代,科技企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单纯是技术人才,更是技术叠加对各产业深度理解的综合性人才。

  在民生领域可以利用自身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能力,为公安系统提供端到端的警务大数据解决方案,实现公安查、打、防、控的高效化和智能化,不仅让警务人员办公更加轻松,更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办成事。技术人员对公安行业存在的问题了解清楚了,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惠民的解决方案。

  在农业养殖领域,可以通过数字科技搭载专业知识,对养殖场生产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实时监测、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等保证了养殖的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养殖数字化要数字科技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并了解每一道程序,并积极引入行业专家一起做研究,保证了前沿科技能力可以跟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数字科技作为引领发展的一种创新技术和创新思维,科技公司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不仅要在实验室搞研究,更应在产业实践中注重和产业的结合。目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科技企业应发挥中国在数字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构建数字科技壁垒,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数字科技复合型人才,为建设数字中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相关阅读